分類
MOVIE

【4月3週又2天】奪「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4月3週又2天】、【色,戒】將角逐金球獎最佳外語片
佳績頻傳的【4月3週又2天】今天凌晨(12/14)從【色,戒】、【玫瑰人生】、【潛水鐘與蝴蝶】和【靈異孤兒院】競逐中出線,奪下了今年的「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大獎。有趣的是,在昨天公佈的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名單上,【4月3週又2天】再度和【色,戒】、【潛水鐘與蝴蝶】一起入圍,金球獎開獎日(2008/1/13)將又會是一場精采較勁!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完整獲獎名單請參見:http://www.awardsdaily.com/2007/12/chicago-film-critics-award-win.html

【4月3週又2天】、【竊聽風暴】獲「倫敦影評人協會」多項提名
好消息不只如此!…「倫敦影評人協會」也在昨天公佈提名名單,海鵬電影公司所發行的【4月3週又2天】與【竊聽風暴】,也雙雙獲得「倫敦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年度最佳導演,以及各自男女演員獎項的提名。

「倫敦影評人協會」詳細入圍名單請參見:http://www.awardsdaily.com/2007/12/london-film-critics-nomination.html#more 


分類
影評

劉德湧影評:凝視金色年代的傷痕《4月3週又2天》

原文出處 :(電影信徒的散場筆記

4月3週又2天》(4 Months, 3 Weeks & 2 Days)是一部非得在大銀幕觀賞的電影,因為唯有在黑暗的空間裡我們才能完整的感受電影裡的不安、背叛、掙扎與政治背景下的無奈人生。來自羅馬尼亞的導演克里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從一樁違法墮胎的事件,透視了獨裁歲月下的悲涼,兩個女子一天的經歷映照著歷史的傷痕,寫實又充滿力量的鏡頭與無所不在的危險,都教人無法呼吸,讓人難以忘懷,一直到電影嘎然而止的剎那,都教人久久不能自已…

力道狠準的寫實力量
導演說,「我不是要拍一個女性電影,這是關於友情、抉擇、妥協以及關於濫用自由意志的故事…」《4月3週又2天》全片幾乎以手提攝影、跟拍,亦步亦趨的跟著女主角的腳步,去重現那個高壓的年代與緊張的氛圍,即使是夜戲也沒有打光,甚至全片沒有配樂的潤飾。

「寫實」,成為《4月3週又2天》最具張力的基調。導演穆基力道狠準的切開那個獨裁歲月的社會面貌,全片沒有一場廢戲,沒有一句多餘的對白,隨著劇情的鋪成,把官僚的醜陋、人性的難堪、友情的背叛以及歷史錯誤下的無奈人生都投射在白色的銀幕上。

只是導演穆基無意討論墮胎的正當性,也不想呈現女性墮胎的掙扎,是的,你會為了友情付出多少代價?面對背叛、謊言,你會做出什麼抉擇?墮胎只是穆基的引子,審視了歷史的錯誤、觸碰了制度的黑暗,觀看人性的選擇才是導演的目的,冷冽、殘酷的刀法,劃出難以承受的傷口,赤裸裸的遙望過但卻讓現在的我們坐立難安。

在看《4月3週又2天》的時候,讓人回想起當年觀看肯洛區(Ken Loach)《折翼母親》(Ladybird Ladybird)時的激動,兩部片都以寫實的手法記錄了制度與現實的悲涼,也細膩的關照女性的處境,在人道關懷之外有著濃厚的社會批判,只是年輕的穆基沒有前輩肯洛區那樣的溫煦,他比較接近麥克漢內克(Michael Haneke)的鋒利,直指歲月的傷口,攤開人性的自私,像是《隱藏攝影機》(Hidden)所透露的訊息,隱晦而深沉。穆基遊走在兩位大師之間,只是他沒有因為鋒利而失去溫度,反而後座力十分驚人。

來自羅馬尼亞的電影新力
這幾年羅馬尼亞幾乎照亮了坎城影展,今年金馬影展企劃【羅馬尼亞新浪潮】中的《愛在世界崩毀時》、《1208全民開講》以及《加州夢,未完成》都是這兩年征服坎城的作品。只是不會有人相信,這幾年在影壇發光的羅馬尼亞,在1987年自獨裁者西奧賽古垮台以來,該國的電影便跟著經濟迅速的凋零,2000年羅馬尼亞沒有拍出任何一部電影。

但是近幾年,才三十出頭的羅國創作者,以他們在西奧賽古統治下在的成長經驗,或是以對西歐與美國的嚮往當作影片的題材,開啟了這波「羅馬尼亞新浪潮」,克里斯汀穆基亦更把這波浪潮推向了高峰。穆基的處女作《幸福在西方》(West)以三段式的結構俯瞰羅馬尼亞年輕一輩在「去留」間抉擇,絕妙的敘事技巧替三段式電影找出另一種風景,複雜的人際關係則譜出羅馬尼亞當代的風貌;而《4月3週又2天》以婦女尋求密醫墮胎的真人故事為藍本(註1),凝視那段不堪回首的「金色年代」(The Golden Age)(註2),年屆40的穆基證明他是可以被期待的電影新銳。

許多人質疑,《4月3週又2天》只是一部小格局的電影,怎麼有資格得到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翻開刊坎城影展歷年的得獎名單,《男歡女愛》、《性、謊言、錄影帶》、《大象》、《孩子》的格局都不算大,《男歡女愛》還是部言情故事,誰說金棕櫚需要格局大來撐場面,什麼又是大的格局?對我來說,在史詩的筆觸外,能夠挖掘出人性又能與歷史共鳴,這樣的「大」格局才會顯得有意義。

況且,《4月3週又2天》就算沒有提到西奧賽古的歷史背景,它卻透過劇情反折出歷史的縱深與黑暗時代的沉痾…,穆基的成功的挖掘時代的傷痛與人性的難堪,極簡風格直擊人心。不僅讓他在今年坎城影展打敗柯恩兄弟等大師,也向我們宣告來自東歐的超新星正式在影壇發亮。

(註1)1966年,羅馬尼亞訂定法律明文規定不能墮胎,甚至規定45歲之前不得避孕,因此戴保險套做愛被視為「犯法」,但是在共產世界末期,約有50萬的婦女因為墮胎而死亡。

(註2)這裡所說的「金色年代」(The Golden Age)是指西奧賽古統治下的共黨歲月,穆基預計拍攝「羅馬尼亞三部曲」並給賦予非常諷刺的標題 「金色年代傳奇」(Tales from the Golden Age),而《4月3週又2天》則是系列的首部曲。

分類
MOVIE

【4月3週又2天】【靈異孤兒院】「芝加哥影評人協會」圍攻【色戒】

【4月3週又2天】【靈異孤兒院】「芝加哥影評人協會」圍攻【色戒】
剛奪下金馬影展最佳影片等七項大獎的【色,戒】,在今天凌晨(12/11)獲得了美國「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的提名,其他獲得提名的四部電影則均為歐洲電影。剛奪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的本屆金棕櫚得主【4月3週又2天】(4 Months, 3 Weeks & 2 Days)又再度入圍「最佳外語片」獎項,將與代表西班牙參賽奧斯卡、【羊男的迷宮】製作群所推出的最新作品【靈異孤兒院】(The Orphanage)、【潛水鐘與蝴蝶】(The Diving Bell and the Butterfly)及【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等四部歐洲電影聯手圍攻【色戒】。

有趣的是,「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所提名的名單,除【4月3週又2天】與【靈異孤兒院】將角逐最佳外語片獎項外,其餘三部影片都有可能將直接進入奧斯卡主要獎項的角逐。

奧斯卡新同學【靈異孤兒院】首次加入競逐
【靈異孤兒院】則是最近一籮筐影評人協會所提名名單上的新面孔,此片由【羊男的迷宮】的導演葛雷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親身監製、並與【羊男的迷宮】的製作群傾力完成的新片,兩個月前在西班牙上映時勢如破竹,目前映期已邁向第十週,卻仍高居榜單前十名,累積票房更已突破了十一億台幣,成為西班牙近十多年來最賣座的電影。此片在美國上映時,將仍由發行【羊男的迷宮】的「電影屋」(Picturehouse)操盤,後勢不容小覷。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完整提名名單詳見:http://www.awardsdaily.com/2007/12/efilm-critic-updates-with-chic.html#more

分類
MOVIE

【4月3週又2天】勇奪「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3項大獎

本屆金棕櫚得主【4月3週又2天】(4 Months, 3 Weeks & 2 Days),繼於「歐洲電影獎」斬獲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雙料大獎後,今天凌晨(12/10)再度奪下美國「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的最佳外語片、最佳女主角(第2名)及最佳男配角等3項大獎。去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曾將最佳外語片獎頒給【竊聽風暴】(The Lives of Others),準確預測了之後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今年選出【4月3週又2天】為最佳外語片,加上又獲最佳女主角及最佳男配角之下,無疑已將【4月3週又2天】更推近了奧斯卡。

【4月3週又2天】劇情描述一個女孩陪懷孕的好友尋求密醫墮胎卻意外惹禍上身的故事,片名指的正是片中打算墮胎的女孩腹中懷下胚胎的時間長度,正因已懷孕快5個月,加上錢又不夠,墮胎密醫一度不願答應接手,兩個女孩苦苦哀求,最後竟接受密醫要脅:以陪密醫上床交換手術的執行…。電影以一場墮胎事件開始,卻帶出兩個女孩在當時所面臨的背叛和掙扎,讓人分分秒秒都身處在欺騙和陷阱中,幾乎無法喘息…。

【4月3週又2天】本週末在台北上映,小兵立大功,僅兩廳放映卻開出了33萬元的票房佳績,加上口碑鼎盛,預計很快即可衝破百萬,並突破前兩年的金棕櫚得主【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與【孩子】(The Child)在台上映的票房紀錄。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全部得獎名單詳見:http://movies.yahoo.com/mv/news/iw/20071209/119725840500.htm 

分類
影評

火行者firewalker影評 : 對自由的渴望【4月3週又2天】

先前在介紹奧斯卡外語片的熱門片時,就有提到了【4月3週又2天】,後來和膝關節前輩聊到,關節前輩在坎城就看過這一片了且非常推崇,讓火行者心中一直…掛念著這部電影,向電影公司問了一下,剛好金馬有加演場可以去,當然無論如何都去了,且這次很幸運,導演克利斯汀穆基(Cristian Mungiu)剛下飛機就過來,片後的問答時間也了解了更多他拍片的心情和背景。(其實有時候真的覺得,導演的用心和想法,和觀眾看到的、體會到的多少會有差異,如果都有這樣的機會在看完電影之後馬上和導演討論,對一部電影的觀感又會有不同層次的深入了。)

【4月3週又2天】的故事始於住宿的女學生,要進行非法的墮胎,和室友約了密醫到飯店進行,進而衍生出了很多相關的事。

這無非是一部劇情片,但劇情又寫實得不像劇情,倒不如說,這部電影,在描寫的,是一個時代背景。而它的表現方式,就是在把這個時代背景的一些小人物小事件給呈現出來。

到頭來,看到的不是人物和故事,而是他們內心的掙扎,對自由的渴望,以及這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友情。

建議大家在看片之前,對羅馬尼亞多少要有一點了解,克利斯汀穆基說他並不想點出片中的時代就是共產社會主義的時代,不過用了色調,在後製的處理上,去營造出那個時代的「感覺」。後來克利斯汀穆基也說明了不少羅馬尼亞的狀況(因為以前有人問他,不能墮胎,為什麼不用保險套),他說,那時的羅馬尼亞天真地認為,只要有非常多的人口,國家就會富強,所以鼓勵生育,一家中有四個小孩是很正常的,生到十個小孩還有獎牌…

如果能先了解一些這樣的背景,看【4月3週又2天】時,可以看到更多的文化在其中,不光是這方面,還有片中的黑市,買包菸、買一塊香皂,都要透過黑市,而克利斯汀穆基後來也解釋說,他要表現的不是這些東西本身,而是一種象徵,因為你是一個「可以買到柏萊品的人」,對那時的羅馬尼亞社會來說,可不像我們現在這麼司空見慣。

好了,說了很多「克利斯汀穆基說」,是因為克利斯汀穆基確實也說了不少(片子十點開始,最後問答結束快半夜一點…),但總是要來一下「火行者說」的部份。看【4月3週又2天】,就算沒有導演解釋,也一樣可以看出很多的名堂來,並不會因為對羅馬尼亞不熟悉,而有被電影排擠的感受。片子用了很多的長鏡頭,讓一群演員在鏡前發揮,特別是一場晚餐戲,一票演員坐在桌前七嘴八舌(又要「克利斯汀穆基說」一下,克利斯汀穆基說,這段戲很難拍,因為大伙一起說話就整個場面亂掉,後來他採取的方式是一個人的台詞唸到最後一個字時,下一個人開始唸他的台詞,才製造出交錯對談的感覺,看電影時,火行者並沒有發現這個設計,也就是說,看起來仍是非常的自然),當下還真不覺得自己是在看電影,彷彿就是到了一個朋友家,和他的家人一塊吃飯,聽著他們天南地北聊天打屁。

事實上,【4月3週又2天】的大部份都是這樣的寫實,所以整部電影看起來,就像是聽克利斯汀穆基告訴你了一個真實故事(這故事也確實是他聽別人說來的),電影也寫實到不玩手法、不用配樂,一切,都靠鏡前的演員和故事對白來和觀眾建立橋樑,說它不商業化是絕對的,然而,如果打開電視機隨便轉台,有時會看到一些很鳥的劇,沒有配樂也沒有手法,你怎麼看它就怎麼假(還押韻哩),拍不好/演不好就是這樣子,【4月3週又2天】卻絲毫不假,這也是這部電影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所有的人的表演,都很有說服力,或許火行者本身就不認識任何一個羅馬尼亞演員也是有幫助,這些人看起來,就像是生活在羅馬尼亞的凡人。

【4月3週又2天】蠻需要觀眾的注意力和體會力,或者該說,對社會文化的洞察力。 在看【4月3週又2天】時,你不能把自己的想法直接套到角色身上,而是要設身處地替他們想,別忘了他們生活在共產時代的羅馬尼亞,他們受到的教育和壓力和我們是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和所做出的決定當然也會不同。也就是說,這部片子是拍給「在乎」或是「想去了解」的有神經人類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