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之光】是北歐國寶級導演郭利斯馬基,繼【浮雲逝事Drifting Clouds】、【沒有過去的男人The Man Without A Pass】之後,完成北歐「芬蘭三部曲」的最終篇章。郭利斯馬基開始執導劇情長片以來,不但是坎城和柏林兩大國際影展的常客,前前後後更是榮獲五次芬蘭國家電影獎(Jussi Award)的最佳導演。去年秋天,歐洲四大影展之一的瑞士盧卡諾國際影展,舉辦了郭利斯馬基的個人回顧展,展出歷年來的所有作品,完整呈現他特立獨行的不羈個性。
電影的英文片名「Lights in the Dusk」與卓別林的經典之作【城市之光City Lights】有著神似之處,兩位導演討論的主題都是每個人經歷過的寂寞情感,角色的種種情緒,無法取巧或是輕描淡寫直接帶過。男主角個性忠誠地像條狗,偃然看是一個崇尚浪漫主義的蠢蛋。豪華的工作地點和粗簡鄙陋的家,隱喻著成功的兩面性,財產和收入就是社會最傲慢荒謬的分界,反諷一個隱藏的法則:「財富就是盜竊」;活了一大把年紀沒有朋友,沒有伴侶,回家除了吃飯睡覺,便無所事事,展示了現代人的心靈空虛、孤獨、落寞,除了反思邊緣群體的問題,也反思我們在現代社會的自身價值。
芬蘭電影中最亮眼的動物演員: 郭利斯馬基愛狗成癡,電影更是受到芬蘭當地動物保護協會的讚揚。2006年瑞士盧卡諾國際影展(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為郭利斯馬基舉行個人回顧展,節目手冊封面正是他帶著大狗坐在山頂上遠望日落,一如既往愁苦中飄忽不定的神情。【薄暮之光】中的Paju是一隻出生於狗演員世家的女生狗狗,狗家族幾乎每一代的成員都曾經演出郭利斯馬基的電影。Paju的曾曾祖母曾經演出郭利斯馬基的【波西米亞生活】,曾祖母也曾在【愛是生死相許 Juha】中擔任重要角色。而Paju的母親更因為【沒有過去的男人 The Man Without a Past】一片,奪得坎城影展「棕櫚狗」的頭銜。
本片原文”Scream of the Ants”(螞蟻的吶喊),應該是耆那教的慈悲教義反射,耆那教徒在行走時顏面包布,為防呼吸中,吸入有生命的飛蟲;手持長扇揮榣,示警地面的螞蟻閃開,以免被道友誤踩,耆那教徒不僅吃全素,不吃有根莖類的素菜,擔心在採拾中,傷了附著根莖上的小生命,因此,對一味長途跋涉的聖人是否一路踩死了螞蟻,而不自知的警告或反諷?人們常以健康和美食,每天犧牲上億的生命而不自知,令人汗顏。
馬克馬巴夫的【心靈印記】(Scream of the Ants螞蟻的吶喊),提醒世人自身的快樂是否建築在他(它)人的痛苦,我們應随時聆聽”螞蟻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