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MOVIE

歌手老公苦蹲勒戒所 妮可基嫚樂刮神秘男子毛

妮可基嫚婚後似乎運氣不佳,日前才在倫敦片場拍攝新片【黃金羅盤】時出了小車禍,和老公凱斯厄本這段從一開始就被唱衰到不行的婚姻,也因凱斯始終擺脫不了毒品誘惑,苦哈哈幾度進出勒戒所,讓傳言已懷孕數月的妮可很沒面子。不過見慣風浪的妮可依舊保持鏡頭前光鮮亮麗,憑著3月2日即將在台上映的新片【皮相獵影】,成功詮釋美國傳奇女攝影師黛安艾柏斯,獲邀成為首屆羅馬影展開幕片及座上賓,是該屆影展上最閃亮的星光。

 

相較於老公沉浸在毒海裡,妮可基嫚仍是鎂光燈競相追逐的焦點。或許是【時時刻刻】中演活了英國才女吳爾芙並因此得到奧斯卡殊榮,情路上始終不得意的妮可將現實生活的感情的失望與期待轉化成強大的戲劇能量,新片【皮相獵影】中她再度信心滿滿挑戰美國史上第一位傳奇女攝影師–黛安艾柏斯(Diane Arbus)。

 

【皮相獵影】描述美國60年代,身處紐約曼哈頓的黛安艾柏斯(妮可基嫚 飾),原是一名盡忠丈夫、稱職的攝影助理,並且細心呵護子女的母親。自從一名看不見臉部的神秘怪客搬進二樓後,她漸漸受其吸引不可自拔,釋放內心對於奇異影像的渴望,最終成為美國歷史上不可忽視的名攝影師。演技更上層樓的妮可,深刻詮釋了身為白人中產階級,面臨與自己身份地位相差懸殊的人事物的反應。家中突然闖入一群身體畸形突變的象人、侏儒,只能用腳喝水拉大提琴的女人,妮可精準表現出那種驚恐的眼神和細膩臉部表情,讓人捨不得將視線從她臉上移開。連導演史蒂芬薛伯格也大嘆:「鏡頭就是愛妮可,就算受到驚嚇還是這麼高雅漂亮!」

 

片中身為人妻的妮可原只是平凡家庭主婦,自從遇上神秘鄰居後,領略到攝影創作帶來的衝擊,開啟了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從「模範老婆」變成疏於家務的女人,穿著紅色性感內衣看老公面試新助理。更震撼的是有替怪客刮毛的情節,劇情處處充滿禁忌與神秘,讓妮可基嫚演來直呼過癮。

 

飾演開啟黛安對於攝影的獨特天份及女性慾望的神秘客,恰巧是另一個與勒戒所也頗有緣的男星小勞勃道尼。現實生活中也曾是癮君子的道尼在片中總是以面具示人,廬山真面目保密到家。片中妮可和他的關係曖昧不明,逾越身為人妻人母的道德邊界,甚至還有替他刮除體毛的鏡頭,雙雙為戲挑戰自我。

分類
REVIEW

【嚇死鬼】亞洲鬼片新勢力 作者:彌勒熊

本圖文出處 : YAHOO電影版影評~ http://tw.movies.yahoo.com/moviereview/d/a/070130/3/63w.html

本片前面一小時的部份真的讓我驚豔不已,可說是我近年來看過的恐怖電影中,最棒的場面調度與剪接,傑出而一流!成績接近滿分100分。

一開始女主角-婷,努力的在學習著表演課,希望將來有一天能一圓明星夢,但實際狀況是她只能在綜藝節目裡面扮演觀眾,她興奮與鄰居伯伯在嘻鬧中做了一次表演,引起隔桌用餐的警官注意,於是邀請她擔任模擬兇案發生的被害人,她逼真的表演受到媒體歡迎並加以大肆報導,讓她初嚐受人矚目的感覺與走紅的滋味。不過,她漸漸有異樣的感受,不只因為出入命案現場與角色扮演,也開始常常夢到自己滿身傷痕倒臥血泊之中…。事情到了有名的選美佳麗-明遭到殘忍殺害後,有了不一樣的發展…。

到這邊為止,導演對於恐怖氣氛的佈局掌握的相當成功,每次婷結束表演時,都會為亡者上香,以求平安,導演在這裡示範了以聲光來凝造氣氛的方法,並且不會刻意的嚇觀眾,卻自有陰森恐怖的效果。但是,後半段編劇使用了後設的定調,並且算是推翻了先前已定的風格,且導向近年來蔚為風潮的日本風巢臼裡,沒能使電影更上一層樓是較為可惜之處。

不過,電影整體的化妝、特效、攝影、構圖、燈光、氣氛…等等,仍是相當驚人!尤其女主角雖然年輕卻有獨撐大局的實力,也表現出難得的演技,她的扮相可以清純、可以妖豔,可以古典、可以現代,讓人不得不給她掌聲鼓勵,應是泰國正在走紅的明日之星。泰國的類型電影,在短短的時間內,已經把他們的製片水準拉高至國際水平,完全不輸給其他先進國家。加上在台曾上映過的【曼鼓瘋】、【美麗拳王】、【鬼影】、【拳霸】等等作品的出現,似乎正宣告泰國電影在亞洲市場甚至於全世界,都不容忽視的成就及地位,頗值得大家持續的期待與觀察!

分類
REVIEW

【竊聽風暴】令人無法無視存在! 作者:聞天祥

本圖文出處 : YAHOO電影版影評~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review/d/a/070202/3/65a.html

德國電影近年在「省視歷史」這塊領域,成果斐然。除了俗稱的「終戰三部曲」(帝國毀滅、英雄教育、帝國大審判)對納粹經驗做出不同以往的反省與辯白外,對於戰後東、西德分裂的事實,也有【再見列寧】和最新的【竊聽風暴】相互輝映。不同的是【再見列寧】描述的是柏林圍牆倒塌後,男主角為了母親不能受到刺激為由,盡力將生活佈置得宛如東德從未改變一樣,走向黑色喜劇的路線;而【竊聽風暴】則是直入柏林圍牆倒塌前,國家情報局不可告人卻又人盡皆知的黑暗內幕,但最後在冰冷的政治機器上,看到人性的溫熱痕跡。

【竊聽風暴】揭開故事序幕時,已是1984年,編導先以驚人的數據道出東德國家情報局「斯塔西」(Stasi)的無孔不入與無所不用其極。根據資料,這個將近有10萬名員工的機構,讓東德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被建立所謂秘密檔案。而影片一開場,男主角在課堂上對學生(未來的秘密警察們)播放一卷訊問錄音帶,訊問的對象是個被懷疑協助友人逃離祖國的男子,訊問過程並沒有肢體暴力,只是強迫對方把手壓在大腿下側,然後施以數十小時的漫長訊問,讓他在極端疲累又不得入睡的情況下瀕臨崩潰。席間雖有學生提出不人道的質疑,然而男主角的各種引證及結論,卻證明了體力的煎熬與精神壓力,如何有效地讓人露出破綻,甚至在最終不打自招,最後他的舉證及示範獲得熱烈掌聲,同時卻也讓人不寒而慄。因為影片所展示的真實,並非一般電影匪夷所思的機關或酷刑,而是一種找不出具體傷痕的暴力。

這種杯弓蛇影、動輒得咎的日子要怎麼過?我們甚至可以在一場看似無關緊要的戲裡,見識此種恐怖的如影隨形。那是在員工餐廳,一個低階軍官向同事說了一個東德總理的笑話,坐在一旁的長官先是訓斥並表明將嚴懲警戒,之後卻又嘻皮笑臉地說是在開玩笑而已。到底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導演成功地傳達出當時人人自危、什麼都難以信賴的時代氛圍。

然而對訓練有素、甚至看似冷酷無情的男主角而言,他即將面臨的任務—監聽一個才氣縱橫的劇作家—沒想到改變了對方也同時改變了他自己的生命軌道。如果說本片的開場是要努力塑造東德國家情報局的陰森印象以及男主角身處其中的稱職,當情節進入這部份後,電影作為一個不同於數據報表、而是必須感人的藝術型態的特質,可說是徹底成功發揮。

透過監聽、甚至不時的窺視,男主角與劇作家的互動,合情合理卻又耐人尋味。這個變化是很有趣的,從原本理所當然的客觀、有點不以為然(看他如何在檔案上描述男女主角做愛),他甚至刻意用了小聰明讓劇作家發現自己的演員女友跟文化部部長牽扯不清。然而當他一步步進入劇作家的生活,從劇作家和女友的關係感受愛的依戀與爭執,劇作家與友人的交遊體會理想的堅持與破滅,甚至被藝術與自由的力量所感動時,原本安全的「距離」被逾越了。

其實負責監聽的男主角與被監聽的劇作家並沒有多少對手戲,編導卻很有技巧地透過細微的變化讓我們看到後者對前者的感染。甚至當孤家寡人的秘密警察央求用錢買關係的妓女晚一點再走時,那話語與眼神裡,都為「溝通」的渴望,下了完美的註腳。因此我們不必太意外當他開始「介入」監聽者的生活,適時阻止女伶與部長的關係,間接幫助挽回劇作家的愛與信念,進而「掩護」劇作家撰寫不利於東德文章的行徑了。從監聽到包庇,從冷眼旁觀到介入其中,整個過程裡,我們幾乎感同身受地體會男主角從不滿、嫉妒、感動、認同、甚至涉險的變化。僵固的體制讓人虛情假意,人心的交流卻融化了機器的冰冷。

漂亮的劇本,成功地運用了歷史的真實和情節的虛構,井然有序卻又出其不意地在省視與批判之餘,製造出強大的情感張力。最後幾個高潮與反轉,在暴露出男主角身份與作為的邊緣,也激盪出了所有角色的脆弱與韌性。

雖說【竊聽風暴】很明顯站在認同的角度來看待男主角,但並不表示電影因此變得軟弱或容易。我們諷刺地看到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把國家大義變成掩護個人權慾的文化部長,儘管做了見不得人的勾當,卻依然在東、西德合併的新國度裡,安然看著曾被他摧毀的靈魂所創作的戲劇。可見新秩序雖然提供了理想的藍圖,但人與政治的複雜,令正義公平不僅遲來,甚至從未來到。不過也由於他不以為意的厚臉皮,反而題點了劇作家主動去挖開塵封的記憶。

影片最後以極短的篇幅劃過幾個年代,最後當這兩個男人(秘密警察與劇作家)顛倒了主被動關係(換成劇作家去「看」跟「寫」秘密警察),但產物不再是見不得人的「檔案報告」,而是一本公諸於世的「文學創作」時,這個對比也成功地容嘲諷與感人於一爐了。

【竊聽風暴】近來得獎連連,甚至在歐洲電影獎讓肯洛區、阿莫多瓦、尼爾喬丹的大作相形失色,也讓不少國際媒體批評上屆坎城影展怎會誇張到無視本片存在。其實電影獎本來就因時、地、人、運,變化莫測,最好玩的是有派說法認為是導演太過年輕、電影又太流暢,才不符坎城喜愛。眾說紛紜、是非難辨,但可以確定的是作為第一部劇情長片,身兼【竊聽風暴】編導的賀克唐納斯馬克(Florian Henckel von Donnersmarck)所展現出的穩健,實在看不出一般新銳常有的青澀。這位擁有牛津大學哲學文憑的影壇新貴,後來到慕尼黑讀電影,學生時期的短片即已獲獎不少,卻因為厭倦學校只准拍短片而在2001年休學,開始準備【竊聽風暴】的拍攝,結果他因為沒完成畢業短片所以沒拿到電影學位,卻因為【竊聽風暴】的問世而成了傑出校友。

台灣在解嚴後十年,曾因為政治風氣開放及國際影展歡迎,而有過一段重探歷史禁忌的潮流,但很快就陷溺在重複的風格與觀點,難以自拔;而新一代創作者或因志趣不投、或因市場考量,而顯然有著「集體冷感」的症狀。當德國連續出現由年輕導演重探自身政治歷史、流暢生動卻又不失突出觀點的作品時,除了教觀眾驚豔之餘,未嘗不也有許多值得我們的創作者借鏡之處!

分類
REVIEW

洛基精神永不死-【洛基:勇者無懼】 作者:彌勒熊

本圖文出處 : YAHOO電影版影評~ http://tw.movies.yahoo.com/moviereview/d/a/070112/3/46x.html

時間到了洛基高掛拳擊手套的多年後,髮妻已死並與獨子有嚴重的親子問題。洛基於家鄉費城開了一家義大利餐廳,每日最大的娛樂就是給客人講述自己過去征戰的彪炳功績及點點滴滴。新一代重量級拳王梅森30場無敗戰績橫行於世,但與洛基以電腦配對比賽顯示:洛基是唯一有實力的挑戰者!洛基無法忘情於拳擊的熱情,似乎必須要上台與之背水一戰?

洛基傳奇基本上是可以與席維斯史特龍個人闖蕩好萊塢的過程劃上等號,螢幕前是洛基從沒沒無聞的落魄拳擊手,變成奮發向上挑戰拳王實踐美國夢的人,最後他雖然輸了比賽,但贏得大家的尊重與妻子的真愛。螢幕後則是史特龍由A片小演員成為超級巨星的奮鬥史,同樣他也嚐到名利雙收的甜美果實。並且,電影當年還一舉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殊榮。猶記得當年這部電影不僅激勵了美國人的民心士氣,在地球一端觀賞的我,也是一樣的澎湃心情與熱淚盈框。

是以相隔了30年(洛基於1976年發行),我們看到史特龍經過藝海浮載許多年,誇張如鐵的肌肉、中天如日的虛名、來去如水的財富都一一與他漸離,過氣之號一如早被影迷忘懷的洛基,這部有如史特龍影壇最後一博的作品,讓大家既為他捏把冷汗又期待萬分。他親自編、導、演的成績如何?尚有待觀眾親自審核,但至少對我來說是相當有效的。

雖然早已知洛基老了、電影假的,但內心深處仍無法忘懷曾被他觸動的某一區塊,當看到他坐在妻子墳前黯然失魂追憶過往,與獨生子漸行漸遠而無法表達愛意,每年一次回顧走過的路、建築與景點,免費提供退休拳王的吃用,接濟過去鄰居好友及孩子,甚至於那隻長的醜叫打手的老狗,前面將近一個小時情緒的堆疊,就像是他寫給老影迷的信一樣,瞬間喚醒自己這30年來對生命變化的感嘆,被吸引而陷入其中合而為一。

最後令人秉息的高潮戲,誰勝誰負似乎已不再重要,上台下台之間人能擁有多少個30年?電影唯一可貴的是,新舊影迷們究竟能看出了多少夢想底下真正的洛基精神,別說太神奇、別說不合理,就算史特龍再次翻紅,意義也不再相同,我想…我想…剩下的是多少不死的老屁股啊!

分類
REVIEW

彌勒熊影評:《洛基:勇者無懼》洛基精神永不死

分類
REVIEW

黑色的B級幽默-【食人宴】 作者:彌勒熊 評分:79分

本圖文出處 : YAHOO電影版影評~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review/d/a/070117/3/619.html

B級可不是低級,但也絕非高級到那去就是了!

此類玩弄噁爛趣味電影在好萊塢片種中由來已久,一些大導演如:彼得傑克森在年輕時都曾玩過,甚至還以此領域的創意一路擠身主流。所以,其實是不可以等閒視之!(當然,此處非專為談論此類型電影的歷史。)更何況這部電影-《食人宴》,還是由「綠光計畫」所培養出本屆新銳導演的得獎作品。

(綠光計劃-為2000年開始,由麥特戴蒙、班艾佛列克與美國Miramax公司一同主辦,鼓勵好萊塢明日之星優秀新銳作品及提供資金協助拍攝之計劃。)

本片從一開場,銳意突顯各角色有如電玩秀出其特質、名字、功能起,就開始一連串迅速、確實、不拖泥帶水的連鎖反應,流暢的故事推衍與節奏倒是表現成熟。但,可笑的是有的人你還沒搞懂誰是誰?他就已經掛了!(先前秀名字,既像是墓字銘又像是最後一瞥。)

導演是相當澈底執行,以秒殺為己任,務必刺激為宗旨。這一點喜愛蕃茄片的觀眾保證會心跳100,尤其片中逞英雄者,當然更要死的悽慘壯烈!導演立刻讓他斷頭、斷腳、挖眼、破胸,噴的螢幕到處鮮血淋漓。

裡面那隻號稱科學實驗的怪物,也非常盡責四處嚇人、咬人、演床戲(哈哈)!反正到此請不要談什麼微言大意,這是地獄之夜,歡迎你來試膽!如果看洗出滿頭蛆蛆,你還笑的出來,那應當就是找到你的最愛囉!

說那麼多,其實重點還是在綠光計劃的可貴,有創意有想法的青年導演有機會表現,是最令人喜悅的事囉!你說是嗎?非常期待導演-約翰古拉傑的第二部作品。

分類
REVIEW

彌勒熊影評:【食人宴FEAST】黑色的B級幽默

分類
REVIEW

【魔幻至尊】究竟是光采奪目?還是妖言惑眾? 作者:彌勒熊

本圖文出處 : YAHOO電影版影評~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review/d/a/070105/3/3pz.html

首先導演成功的製造了1900年代初期維也納可信的氛圍,三位男主角:魔術師艾森瀚(愛德華諾頓)、利奧波德王儲(魯弗西維爾)、警探烏爾(保羅吉爾麥提)的關係是劇中最耐人尋味,而具戲劇張力的。同為貧苦出身的警探與魔術師,一個急欲攀權附貴出人頭地,一個迷惑眾生實則內心空虛。烏爾雖對其神妙魔法佩服得五體投地,但工作與私心則令其更想窺探魔幻世界的堂奧,以成全自己的權貴。

對王儲來說,艾森瀚與未婚妻蘇菲(潔西卡貝兒)過去的戀情及現在的暗通款曲,讓他臉上無光(對手竟然是個貧民與妖言惑眾的騙子)。艾森瀚舞台上的呼風喚雨,言論上的左右群眾,又讓其芒刺在背,是情敵也是政敵。一場行宮中的演出,艾森瀚用了一把劍及一幅父王的畫像,就機靈的挑動了王儲雙重神經,將其霸氣底下幼稚內在及缺乏自信盡顯。

至此導演尼爾伯格(編、導)的目的昭然若揭,編寫與小說原缺的王儲一角,突顯了君王時代真正的悲劇人物,愛情與政治上的不確定因素,相對於奇幻魔術的其實可解,人世間更難掌控的是人心、是可怕的算計。電影的主題是包裝在浪漫愛情底下的強奪、騙術、階級、宰制。情節發展的出人意表,鬥智、鬥志的幾番交手,誰處險境尚在未定之天?

除了愛德華諾頓、保羅吉爾麥提掛保證的演技,戲份不多的王儲魯弗西維爾也不遑多讓,將君主令人生懼伴君如伴虎的姿態,其愛恨、怒喜、崩潰、絕望與壓抑的表情也使人同情,三人不管造型、氣質、表現上均相當稱職精彩,幾場重要的幻術呈現亦扣人心弦值得欣賞。

分類
REVIEW

彌勒熊影評:【魔幻至尊】究竟是光采奪目?還是妖言惑眾?

分類
REVIEW

永遠的瘋狂麥斯之【阿波卡獵逃】 作者:彌勒熊 評分:85分

本圖文出處 : YAHOO電影版影評~  http://tw.movie.yahoo.com/moviereview/d/a/070202/3/656.html 

【阿波卡獵逃】是梅爾吉勃遜繼【受難記:最後的激情】後又一自編自導的作品,仍維持其一貫對於血腥暴力美學的喜愛與澈底執行,讓我不得不想起他當年所主演,並轟動美國影壇的未來派作品-【Mad Max衝鋒飛車隊】系列電影。

【阿波卡獵逃】在美國上映之後,有人研究或質疑起他對馬雅文明的了解,好萊塢打混多年,他應已熟知這套定理,即使做足了各種考據,也很難滿足那些刁鑽難纏的學者及史學家,當然,有關合乎多少史實,並不再本篇文章討論範圍內。因為,對一般影迷來說,螢幕上直接的刺激與效果也許來得更重要,而在這方面他的確展現了身為導演的自信與自覺。

他起用非職業演員的高說服力,及動作追逐場面的掌控調度,充分將作品講究原始與速度的特色,提升至最高點,讓人觀後血脈賁張,無暇想之空間。電影中用了幾乎在短短兩三天內所發生的遇襲事件,即非常完整的呈現出有關馬雅文明興衰的種種可能性,宗教的邪見、人民的愚癡、過份對於大自然的豪取、不敬,甚至於將土地上的異族奴隸殘殺…等等。

但都比不上『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肉弱強食生存法則的最大考驗,因此似乎證明了,唯有人能自滅於己的真理。

他為了說明這個觀點,將片頭一開始男主角與父親一族人的獵殺野豬,對比最後一場長達四、五十分鐘被補抓的畫面,以前後呼應的巧合,帶出另類對人們殘暴面的意有所指,最後僅存的數人在沙灘上,與他方文明四目相交接觸的剎那,馬雅人寫在臉上明顯可見目瞪口呆的表情,不正像動物被補、被砍、被殺時的心理寫照嗎?

不管你喜不喜歡他對血腥暴力呈現的特殊喜好,那些馬雅人的特殊造型、極成功的道具、金字塔建築與整體凝聚出的氛圍,都讓你必須正視於他導演身份的手筆與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