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對的故事」+「意志力」﹦票房必勝? 文/劉嘉明 (99年度徵選優良電影劇本獎評審)

原文出處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110422/3.htm(2011-04-22出刊之電資館電子報-本文轉載自劇本獎特刊。)

近幾年來國片出現新氣象,觀眾與業界從懷疑到擁抱台灣電影的過程,用「光復」二字來形容,應該算貼切。從今年已知和預計拍攝的電影企劃案數量來看,國片市場終於和景氣搭上了線,對很多有電影夢的人來說,等待的過程竟可能是等白了頭髮,但是終於等到了!是否這股回春的氣勢將讓國片再度成為一尾活龍呢?那些願意搬出鈔票的投資大戶或是重出江湖的電影大亨的動向,應該是短期行情走向的有效評估指標,線索不難在媒體報導中發現。換句話說,拍電影的機會多了。

目前國片製作的商業模式與前一波國片繁榮期的模式相比,變化不能說不大,就產業長期發展而言,應該是正面的,終於資金開始來自於公開資本市場,電影成為投資標的,更務實且貼近市場的製作發行企劃,讓「一片公司」終於成真,並且取代「一片導演」,拍電影不再只是幾個人在煙霧繚繞的辦公室裡,圍坐茶几,喝著前輩泡的高山烏龍,大侃幾回合,上幾次廁所後,就能拍板定案。換句話說,拍具備市場性電影的機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