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MOVIE

2007年1月19日上映:《縱慾》-預告、劇照與簡介欣賞。

驚世駭俗!感官震撼!。光有愛不夠…THE FREE WILL。

預告欣賞: 

得獎記錄:
榮獲柏林影展「銀熊獎」最佳藝術貢獻獎等雙料大獎。
《2006柏林影展競賽片》。
芝加哥國際影展-「銀雨果獎」最佳男主角。
紐約翠貝卡影展-最佳男主角。

德國名導 馬提亞甘斯勒(Matthias Glasner)爭議鉅作。盧卡諾影后:莎賓蒂莫提歐(Sabine Timoteo)、德國影帝:約根沃格爾(Jürgen Vogel)最驚人演出。

 


【禁慾與縱慾】
 
驚世駭俗!影帝約根沃格爾連續《縱慾》163分鐘。

今年初,長達163分鐘的德國電影《縱慾》(The Free Will)在柏林影展首映時,當場就引起觀眾驚嘩,看畢更是奔相走告。《縱慾》是今年柏林影展的競賽片,它可能也是近年來最受爭議和討論的一部電影,電影中除了有幾場極為逼真駭人的強暴戲外,連手淫的戲男主角竟都親自上場,敬業到一種驚人的程度。全片的戲劇張力可說緊繃到極至、從頭到尾絕無冷場:電影一開始的強暴場面就已令人瞠目結舌,結束時的自殺戲更是令人喟嘆,甚至難以卒睹。將近3小時的電影中,充滿了戲劇性、心理性、社會性、道德性和複雜的情感性,以另類卻爭議的觀點,近距離感受一個強暴與愛的世界。

《縱慾》原名The Free Will指的是「自由意志」,這是基督教的用語。基督教相信人有「自由意志」,並將人類的一切罪行歸咎於此。《縱慾》描述一個無法控制自己強烈性慾的人,一旦與女子獨處就會蠢蠢欲動,導致後果不堪收拾…。男主角約根沃格爾(Jürgen Vogel)身兼製片、編劇,表現成績斐然。他在戲中強暴、自瀆、自裁的戲均親身登場不說,連身材都在瞬間從爆肥練成一身肌肉,敬業程度讓人咋舌,也贏得了所有觀眾和評審的尊敬,影展當時即傳說他必奪下本屆柏林影帝。但由於約根沃格爾在《縱慾》中的大膽演出因為有女性評審無法接受,這使柏林影展在頒獎時陷入了天人交戰。最後決議頒發與去年《天邊一朵雲》相同的「最佳藝術貢獻獎」銀熊獎,來表彰他在製、編、演三方面的「特殊」成就。約根沃格爾雖與柏林影帝失之交臂,但隨後卻在勞勃狄尼洛所創辦的紐約「翠貝卡國際影展」上大放光彩,順利奪下了最佳男主角獎;之後更在美國「芝加哥國際影展」上,再度榮獲了最佳男主角「銀雨果獎」。這讓美國觀眾一次又一次震撼於這位38歲的德國影帝,其超級出類拔萃的驚人演技…。

【縱慾的劇情】
故事從兩個年輕人說起…。

李奧是個強暴犯,性慾極度強烈的他,在獄中接受了長達9年的囚禁和治療。當他被釋放後,他竟失去了對女人的欲望,並將自己封鎖在一個「禁慾」的世界裡…。

娜蒂生長在一個複雜的家庭,與父親的關係向來緊繃曖昧。對男人了無興趣的她,決定要擺脫這一切,開始過屬於自己的全新生活…。

當李奧和娜蒂相遇相識時,愛卻開始在兩人心中萌芽。然而他們的愛情,能救贖一個正在肉體慾望上煎熬的男人嗎?…

【縱慾的導演】
1965年,馬提亞甘斯勒(Matthias Glasner)出生於德國漢堡。他在進入影視圈前曾投身漢堡歌劇行列,直到1993年與好友共同成立傑克影音製作公司,並於1995年完成了第一部電影作品《Die Mediocren》。馬提亞甘斯勒在首部作品中即展現其多樣化的才華,集導演、編劇、製片等多重身分於一身,並以此片獲頒法國翁熱歐洲人首部作品影展「歐洲藝術獎」(C.I.C.A.E. Award)獎座。

繼《Die Mediocren》的合作後,馬提亞甘斯勒與該片演員約根沃格爾(Jürgen Vogel)結下了不解之緣,兩人於隔年設立黑與白電影製作公司,創業作電視電影《Sexy Sadie》即由兩人分別擔綱導演、男主角,深諳音樂的馬提亞同時在片中出任音樂總監一職。之後,馬提亞甘斯勒轉戰電視圈,直到2000年推出第二部電影長片《Fandango》。

《縱慾》則是馬提亞甘斯勒的第三部電影作品。他表示,單是思索如何呈現強暴犯的外在行為與內心世界就足足花了六年的時間,儘管在開拍時已有明確的構想,卻仍一度產生放棄拍攝的念頭;所幸,在全體演職員的戮力與堅持下共同完成了這部鉅作。《縱慾》是今年在柏林影展競賽片,首映時引起舉座驚嘩並造成廣大迴響,同時也讓身兼製片、編劇、男主角的德國影帝約根沃格爾獲頒「最佳藝術貢獻獎」銀熊獎。截至目前,《縱慾》已陸續受到世界各地影展爭相邀請,11月中旬則將來台參加2006台北金馬影展「影迷嘉年華」單元。

【縱慾的影帝】
現年38歲的約根沃格爾(Jürgen Vogel)出生於德國漢堡,青少年時期即開始從事表演的他,戲齡已長達二十餘年。約根沃格爾屬於天才型的演員,他曾在中學畢業後進入慕尼黑戲劇學校接受表演訓練,但僅待一天就離開了,原因是他認為該校的教學方法太過理論且不夠自然。

 
1990年,約根沃格爾在《Rosamunde》片中飾演一名性情多變的綁匪,鮮明突出的表現為他贏得巴伐利亞影展最佳新進演員獎。

1993年,約根沃格爾又以《Kleine Haie》(Acting It Out,1992)再度在巴伐利亞影展大放異彩而榮獲最佳男主角獎,自此聲名大噪、片約源源不絕。之後,約根積極拓展演藝領域,分別在他主演的《Die Mediocren》(1995)與《Sexy Sadie》(1996)兩部片中兼任製片。

1997年,他更以湯姆提克威(Tom Tykwer)擔任編劇的《Das Leben ist eine Baustelle》(Life Is All You Get,1995)榮膺德國奧斯卡影帝頭銜,演藝事業攀上高峰。

其他較知名作品還有:2003、2004台北金馬影展「影迷嘉年華」單元的《再見列寧》(Goodbye, Lenin!,2003)、《光脫不戀》(Naked,2002)以及2005女性影展的《玫瑰圍牆》(Rosenstrasse,2003)等。

2006年約根沃格爾一口氣接演了6部電影,火紅的程度可見一斑;但才華洋溢的他,從不因此而自滿,《縱慾》中不僅身兼男主角、製片,還首次嘗試與導演馬提亞甘斯勒合作編寫劇本。約根沃格爾在《縱慾》裡飾演一個亟求控制自己強烈性慾的強暴犯…,片中所有強暴、自瀆、自裁的戲均親自上場,敬業的表現令人咋舌,也贏得了柏林影展評審們的尊敬而獲頒「最佳藝術貢獻獎」銀熊獎,表彰他在製、編、演三方面的「特殊」成就。此外,精湛的演技也讓他先後榮登紐約「翠貝卡國際影展」影帝、芝加哥國際影展「銀雨果獎」最佳男主角寶座。

【縱慾的影后】
1975年,莎賓蒂莫提歐(Sabine Timoteo)在瑞士首都柏恩出生,之後跟隨父母移居美國新墨西哥州,長大後才又搬回瑞士西部的洛桑。

1991~1993年間,她在瑞士芭蕾職業學校接受舞蹈訓練,之後在德國劇院裡工作僅兩個月時間,即表示因感受不到古典舞蹈的未來而毅然離開。

 
1996年,莎賓蒂莫提歐在慕尼黑的一場演員研習會中巧遇導演菲力浦葛洛尼(Philip Groning),並受邀在他的新作《L’amour, l’argent, l’amour》(Love, Money, Love)中挑樑出飾女

分類
MOVIE

不願面對的真相 An Inconvenient Truth-觀後感與預告欣賞及簡介

我的觀後感:今天看的這部記錄片電影,除了讓我增長關於地球暖化現象的知識以外,真的會讓人更加憂心起電影明天過後情節真實版,即將出現的可怕後果,的確,我們雖然都知道這個問題,但還是不如親眼見到影像的直接震撼。

高爾身為一個政治人物,在片中也分享了屬於他個人對於孩子、對於他唯一摯愛的姐姐,這兩位失去生命的至親,對於他良知的啟發,讓他在政治上最大挫敗之後,開始馬不停蹄奔走全世界,來提醒、分享、呼籲、解決這個全世界每一個公民都有責任,也有力量來面對及改善的問題?我個人除了對他更加了解之外,也不禁要對他發出敬佩與讚嘆。

政治的操弄妥協與私下暗盤等等,我們都不甚明白,不過,就像電影提出可行的、立即的,如:選用省電之電器產品、省油的汽車或油電混合車、節約使用冷氣……等等,我們大家做得到的地方,我倒是也很願意告訴身邊的每一個人。

電影也許即將下片,不過,我還是非常推薦大家一看,與我們個人、家庭、國家、人類、地球息息相關的這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預告欣賞:http://www.im.tv/vlog/personal.asp?memid=454996&FID=766592

類型:紀錄。片長:98分鐘。分級:普遍級。導演:戴維斯古根漢。演員:(美國前副總統)艾爾高爾Al Gore。

劇情簡介:


我們坐在一枚定時炸彈上面,如果全世界大多數的科學家是正確的,人類只有十年的時間避免一場大災難,足以讓地球的氣候系統一片大亂,造成嚴重的氣候遽變,包括極端的氣候變化、水災、旱災、流行性傳染病大量散播以及致命熱浪,災情之嚴重是我們從來沒有經歷過的,而且完全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如果這聽起來像杞人憂天,請重新考慮一次。

導演戴維斯古根漢執導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在日舞影展大受歡迎,該片記錄一個人以他無比的熱誠、深具啟發性的談話,以及堅定不移的決心,大膽戳破關於全球暖化的迷思和誤解,並激勵每個人採取行動阻止情況惡化。這個人就是美國前任副總統艾爾高爾,他在2000年總統大選敗選之後,重新調整自我的生活方向,全心全意為全球暖化的問題付出時間與精力,希望能夠以他個人的努力,讓世人真正了解全球暖化的嚴重性,並且幫助世人拯救地球,阻止它走向自我毀滅的方向。

【不願面對的真相】一片記錄了艾爾高爾在全世界各地的全球暖化巡迴演講,他在這些以幻燈片輔助的演講中,同時展現出風趣幽默以及認真嚴肅的一面,以輕鬆自然以及實事求是的態度、竭盡所能向一般老百姓說明地球正面臨一場“全球性的緊急狀況”,而我們這些老百姓在事情尚未惡化到無法挽救的地步,必須儘快採取行動阻止浩劫發生。

2005,美國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暴風季終於過去,但是我們仍然可能接近一個“引爆點”,高爾以最坦率直接的方法解釋全球暖化的嚴重性。他時而引用令人驚訝的事實數據,時而預測未來將發生的嚴重後果,中間並穿插高爾個人的心路歷程。從他在大學時在課堂上看到大規模環保危機產生的可能性;到他身為年輕參議員,意氣風發之時卻差點痛失愛子,因而改變了他對人生的觀短;一直到他差一點就成為美國總統所受到的挫敗。但是他卻一點也沒有失意喪志,反而重新投入他這一生最重要的使命,也就是說服世人仍有時間做出改變,拯救我們唯一的家園-地球。

【不願面對的真相】一片捕捉了高爾的風趣幽默、博學多聞以及充滿希望的一面,讓他以感染度極高的演說,一針見血地提出一個最重要的事實,那就是世人不能再把全球暖化視為政治議題,而是人類文明面對最大的道德挑戰。【不願面對的真相】一片由派拉蒙經典影片公司暨Participant製片公司出品;由戴維斯古根漢執導;主要人物是艾爾高爾。製片是蘿莉大衛、羅倫斯班德以及史考特柏恩斯;執行製片是傑夫史高、戴維斯古根漢、黛安魏耶曼、瑞奇史特勞
斯以及傑夫艾維;共同製片則是萊絲莉齊考特。

【不願面對的真相】官方部落格:http://www.iamcool.net/AIT/blog/

分類
MOVIE

黑拳Fatal Contact-預告欣賞與簡介2006.10.12

預告欣賞:

原文出處:http://www.truemovie.com/2006moviedata/FatalContact.htm

中文片名:黑拳。

英文片名:Fatal Contact。

香港上映日期:2006/10/05。

導演:羅守耀 (戀愛初歌)。

編劇:羅守耀 (戀愛初歌)。

演員:吳京(殺破狼)、鄭中基、張兆輝。

中文官方網站:http://fatalcontactthemovie.com

劇情簡介:

思想單純、正直的全國武術冠軍-高崗(吳京),參與一京劇團來香港作短期演出,地下拳主持人-豪強(張兆輝)利誘高崗參戰地下拳賽,高崗在女團員-小田的鼓勵及支持下踏進了這黑暗血腥的地下拳世界。高崗在黑拳組織結織了滑頭小混混-隊長(鄭中基),高崗高超的武術技巧致使本來規模甚小的黑拳拳賽大受歡迎。一次一次的勝利讓高崗稱霸黑拳拳壇,敵對黑拳老板-新哥連番挑戰高崗,連場惡鬥因而展開。平常混混噩噩的隊長原來是一深藏不露的高手,他提點高崗打黑拳的秘訣,新哥找來拳擊界最強的拳王-天魔京來和高崗作生死戰。

劇照欣賞:

分類
MOVIE

李志薔導演小檔案-2006.09.21


李志薔先生是11月份即將上映的電影「單車上路」的導演,在這邊為大家介紹一下: ^ ^。 

他是來自於熱情的高雄人,學歷為交通大學機械系、台大機械研究所畢業。

雖然,他是台大機械研究所科班出身,但卻投入影像及文學創作,算是晚熟型的創作人。他放棄電子新貴的工作,從紀錄片、文學到電影,一路走來慢慢發光發熱;但過程也不無曲折和艱辛。華視總經理小野就曾說:『李志薔使我想到了年輕時的導演李安,那時他還剛從學校畢業。他只有一部作品,我看完以後就向公司爭取讓他當導演的機會,因為我看到了,也聽到了他的熱情和才華。李志薔的成長經驗和年齡和李安相差很大,但是那種除了想創作之外其他事情興趣缺缺的生命情調卻極相似,尤其是看起來很謙恭溫和骨子裡卻有一種叛逆的騷動。就是那種非做不可的騷動轉化成作品,如火山爆發時的滾燙岩漿,烈烈灼燒著山頭草原和附近的村莊,發出吱吱的響聲和濃濃的烈焰。』 

聯合副刊主任/詩人陳義芝也曾說過:『李志薔擅長編織綿遠的身世、時代的憂歡,將平凡現實寫得驚心動魄。看李志薔如何擇取經驗用心鋪排,以細膩筆法表現出文字的張力,深深感覺到這位具有科學背景的年輕高手對文學精粹的信仰,足令無數搖筆桿的老人汗顏。』 

電影相關作品:

1996:早期16mm短片「願望公園」曾獲金穗獎優等影片 

2000-2002:「流離島影」系列紀錄片-『浮球』。中文片名:浮球 。英文片名:THE FLOATING BALL 。色彩種類:彩色Color。影片規格:35mm、16mm 。影片時間:24。影片類型:紀錄片。分級級數:未分級。出品年份:2000 。導演:李志薔。製片人:許慧如。技術工作人員:蕭神榮、 寶島、 李志薔、 沈可尚。參展及得獎紀錄:2000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觀摩、2000台北電影節獨立創作競賽紀錄類提名 。曾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入選加拿大溫哥華影展、澳洲布里斯班影展、瑞士Next Vision de’reel、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韓國釜山影展、韓國全州影展…等。 

故事大綱:島嶼如浮球承載希望,但命運只能隨波逐流……

小琉球孤懸台灣外海,狀若一漂流之球,古名之曰:「琉球」。在這漂浮的小琉球島外圍,有另一群漂流的浮球,它們是大陸漁工的船屋,終年泊在小琉球外海浮浮沈沈,俗稱「海上旅館」。在三個章節的鋪陳裡,這些海上浮球飄流的命運,訴說著人性,也暗喻著小琉球島的命運: 

1.〈新生之路〉:這是一群初來乍到的大陸漁工在暈船之餘,仍對未來充滿著期盼與夢想的故事。 

2.〈望鄉〉:二十五歲的阿生,漁工生涯已超過五個年頭。運氣不好時,會被船長打罵。即將回鄉之際,他笑說,已不認得孩子長什麼樣了。 

3.《鳥人阿揚》:三十五歲的阿陽,老蹲在船舷邊發呆或唱歌,他說,人就像一隻海鳥,飛出去,沒有飛回來的時候。也許停下來,就是接受死亡的時候。  

2004:擔任電影『艷光四射歌舞團』製片統籌兼副導演。入圍溫哥華國際影展、釜山國際影展、倫敦國際影展、德國曼漢姆國際影展等。並獲金馬獎年度最佳台灣電影、最佳電影原創歌曲、最佳造型等獎項。 

2006:電影『單車上路』:中文片名:單車上路 。英文片名:THE ROAD IN THE AIR 。色彩種類:彩色Color 。影片規格:35mm 。影片時間:90 。影片類型:劇情片 。出品公司:台灣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國家:中華民國 。官方網站:http://www.wretch.cc/blog/roadintheair 。導演:李志薔。編劇:李志薔、張友漁。製片人:周美玲。演員:李國毅、李運慶、陳意涵、張榕蓉。技術工作人員:寶島(攝影)、 陳忠良(燈光)、李常磊(錄音), 劉芸后(攝影)。藝術工作人員:張見宇(配樂)。 

『單車上路』為李志薔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改編自張友漁原著《阿國在蘇花公路騎單車》,此劇本曾榮獲2003年新聞局優良劇本獎之-最優劇本。並入圍德國曼漢姆國際影展、亞洲電視節,並獲選為「南方影展」開幕影片。 

故事大綱:這是一條走不出去的公路,沒有盡頭…阿國,一個叛逆的縱火犯少年,才十七歲的人生,就已無望;在放火燒掉便利商店後,他獨自騎著單車,逃向蜿蜒的蘇花公路,逃離他的人生。

林正義,是個怯懦的警界逃兵。剛離開警校的他,面對接踵不斷的凶險任務,令他無法承受。於是他擅離崗位,陰錯陽差也騎上茫然無邊的蘇花公路。因著寂寞,因著各懷的心事,兩人結伴騎了一段路程。途中不時相譏、不時相助,共同面臨的處境終於讓兩人產生了緊密的友誼。 

一個原住民逃家少女的出現打亂了兩個人的旅程。幫助塔桑妮尋找母親的任務成了二人暫時逃避問題的共同目標。於是三人結伴去尋找一個叫做「清水原泊」的地方。一個偶然的相遇意外解答了他們的疑惑。加拿大女子丹尼絲無意間帶來「清水圓柏」的訊息。但更多的意外和險阻橫在眼前:死亡、追逐、逃亡…在這條漂浮的公路無止盡地進行著。當真相揭露的那一霎那,三人只能站在茫茫的崖頂,無語問蒼天…… 

註:蘇花公路是台灣島嶼東岸的主要交通動脈,日據時代開闢而成。從蘇澳到花蓮,一邊是浩瀚的太平洋,一邊是海岸山脈。碧海藍天,沿線是無止無盡的翠綠與蔚藍。  

文學及其他著作:

影像書《流離島影》-獲中國時報開卷版,網路票選十大好書、誠品【好讀】年度最佳整體構成。

影像書《電視電影偶像劇/艷光四射歌舞團》-遠足文化出版。

散文集《甬道》-爾雅出版社。獲中國文藝協會「青年文藝獎首獎」。

散文集《雨天晴》-麥田出版社。

小說集《台北客》-寶瓶文化出版社。

《台北客》、《甬道》、《女聲》等書並獲文建會、國家文藝基金會創作補助。

文學作品主要集中在散文和小說創作,曾獲聯合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台灣省文學獎、台北文學獎、青年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等近三十個獎項。

分類
MOVIE

陳正道導演小檔案-2006.09.21

原文出處(台灣電影網):http://tc.gio.gov.tw/ct.asp?xItem=12554&ctNode=39,由我整理而成。版權為台灣電影網所有。 

中文姓名:陳正道 NameLeste CHEN 。身分類別:導演。 

簡歷:出生於1981的陳正道是國內最具潛力的新銳導演;最新的作品是2006年的《盛夏光年》。

高中時就讀復興美工,高二那年開始接觸舞台劇,作品包括「全天下的訓導主任都禿頭」等,主要在抒發對體制的不滿。 

高中畢業後在大學聯考中失利,之後向朋友借來一台數位攝影機,完成處女作《五月紛飛》,翌年即以《五》片申請獲准進入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系就讀。 

以「統一飲冰室茶集:『你』和『妳』篇」獲第十屆時報廣告金犢獎影片類銅犢獎(與湯雅如合得);以「白蘭氏:一步篇、一眼篇」獲得第十一屆時報廣告金犢獎平面類銀犢獎(與李威廷、周孫豪、李宛寰、蔡育岱合得)、以「京華城:1.編織篇2.凝挼g3.用擠g」獲得平面類佳作(與李宛寰、李威廷、周孫豪、蔡育岱合得),並曾榮獲學生短片鋒芒獎最佳影片第三名等。 

陳正道亦拍攝多部包含蔡依林、孫燕姿、五月天、陳奕迅、梁靜茹、楊乃文等知名歌手內的音樂錄影帶。 

電影短片作品《狂放》入圍2004威尼斯影展國際影評人週競賽單元與東京影展「亞洲之風」競賽單元;2005年首部電影劇情長片《宅變》創下全國約一千八百萬票房的佳績,並賣出超過10國的版權(包含最困難,也最具市場指標性的美國及日本)。 

多部短片前作亦受邀歐亞各大影展,是個能同時掌控商業表現與藝術創意的導演。 

個人作品及得獎紀錄: 

2000《五月紛飛》。 

2001《間隔之間》。 

2001《台北地圖》。 

2002《距離》。-中文片名:距離 。英文片名:Distance 。色彩種類:彩色Color 。影片規格:betacam 。影片時間:20 。影片類型:劇情片。出品年份:2002 。出品國家:台灣。 導演:陳正道。參展及得獎紀錄:2002台北金馬國際影展數位短片競賽。2003台北電影節「台北電影獎」劇情片類入圍。 

故事大綱:面對成長過程真空的那一年,可控制的機率與不可控制的巧合,算計著距離的遠近,

分類
MOVIE

楊力州導演小檔案

他是2006年9月22日,即將上映的電影-奇蹟的夏天的導演,在我看過電影之後,引發我的興趣,先以目前所收集到的網路資訊與大家分享。

以下原文出處:

http://www.comcareer.com.tw/talk/all_report/radio_tv_movie/talk05-14.htm


http://tc.gio.gov.tw/ct.asp?xItem=12502&ctNode=39


由我整理合併而成,版權屬兩個單位所有。

中文姓名:楊力州 。Name:YANG Li-Chou 。身分類別:導演。  

現職:中華民國紀錄片發展協會理事長、紀錄片導演。

資歷:曾任復興商工廣告設計科專任教師兩年,現為紀錄片工作者,已有七年 。

學歷: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所畢業、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畢業。 

曾經是高中(應該是高職)美術老師的楊力州,憑著對紀錄片的熱愛,毅然結束二年的教學生涯。在接受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完整訓練期間,楊力州透過紀錄片製作實習,以迄研究所畢業後,即矢志以獨立的紀錄片創作一償職場抱負,而得以運用紀錄片捕捉所及,持續關注台灣社會的議題,並且用三年時間離開台灣到日本,遍訪旅日的台灣人社群,不管在哪裡或以何種方式呈現,關注台灣人自我的主體性,始終是楊力州運鏡的焦點。  

拍紀錄片不只是一個「工作」

初見到楊導演,立即被他親切的笑容所吸引,即使已成為知名大導演,也不難從他謙遜的態度中,窺見他的作品能深入人心的主因;楊力州從小就喜歡看紀錄片,尤其熱愛大多數人一看就容易入睡的歷史紀錄片。在復興美工任教兩年的期間,他把這群與他相差十歲的學生樣貌記錄下來,就這樣開始了記錄的工作。從他言語中,強烈感受到他對紀錄片的堅持與理想,這是驅使他不斷向前的動力。 

「拍紀錄片是一種享受,它讓我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也因為太過投入,常會與生活糾纏不清。」楊力州笑著說。他的作品與一般世俗印象不同,擺脫紀錄片沉悶嚴肅的方式,以感性及趣味的手法,讓觀眾覺得精采好看;然而另一方面又勇於挖掘人們不敢正視的赤裸情感與種種矛盾的社會制度,這使得他的作品在帶給大家歡樂之餘也帶來嚴厲的批判,發人省思。 

以膠捲記錄青春

楊力州目前正在拍攝《畢業紀念冊》續集─《青春》,持續拍了10年,26歲,是這群學生現在的年齡;26歲,也是當年這位老師與他們交會的年齡,「青春」就在記錄與被記錄中被留存了下來。於是,在影片膠捲中,36歲的楊力州看著26歲的學生與他們16歲時的自己對話,跨越時空的靈魂,彷彿在紀錄片中得到了超現實的呈現。 

他說,紀錄片的價值在於時間拉長,畫面就跟著清晰起來,從1994年開始拍他們,10年後的現在回頭看,每個人的生活與當初的理想都不相同,甚至有些人朝相反的路走;然而,許多事情的發生早在10年前就有跡可循。 

用導演觀點走進被攝者生命

台灣紀錄片的發展和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相同,都始自反政府。紀錄片是導演觀點,是真實又主觀的紀實過程,紀錄片主題大多來自於對弱勢族群的關懷,讓社會大眾能體驗不同人生。大多數的紀錄片導演都有個共通點,就是不具攻擊性,被攝者容易卸下心防信任導演,也因此會與被攝者生命

分類
MOVIE

代貼:奇蹟的夏天-導演的話 2006.09.17

今天我去TRUE MOVIE電影入口網逛的時候,不小心看到楊導演的留言,讓當天也在現場觀看試映的我,被他的真誠感動,在還沒有完全徵求到他的同意之下,轉貼他的留言與大家分享。

原文出處:http://my.guestbook.com.tw/b1/viewtopic.php?p=283&mforum=truemovie#283

其實把影片剪完後,一直很緊張,因為長達二個月的剪接期,每個細節我們都很清楚,可是觀眾呢?

那天的試映會,我刻意坐在最角落,隨著影片的進行,大家時而哄堂大笑,時而在眼眶紅潤時,打開包包在黑暗的戲院中找面紙,聽到那不經意發出的沙沙聲時,那時候,心裡就踏實多了。 

看著大家在戲院中,一起幫這個足球隊加油時,我突然想起,拍攝時,現場只有這群小選手的隊友,一些家人,經過的路人,沒了!就這樣。相較於戲院裡的滿場觀眾,一起鼓掌、驚呼、落淚、大笑,那天在球場上的寂寞感覺,突然回來了!而且好重! 

當大家因為電影中,大胖的一句話而笑開懷時,我突然好希望,好希望這群小選手現在就坐在戲院裡,聽到大家的加油聲,也一起替當時的自己加油! 

電影散場了,參與試片的朋友聚在戲院外,熱烈的聊了起來,將近半個小時,大家才漸漸離開,我等電影公司的同仁搬著極重的膠卷拷貝離開戲院時,車水馬龍的台北街頭突然覺得好寂寞。 

我開始擔心了起來,電影院中,大家剛從熱情的花蓮,熱血的足球場上離開,回到這個真實的世界,關於剛剛戲院中的那個美好,是否有在每個人的心裡留下一個角落,並且把這樣的美好經驗,告訴更多的人。 

在路邊等計程車時,花蓮的小選手打電話來,手機那頭透露出將來到台北的興奮,他們急切的想與觀眾一起在戲院觀看屬於自己的故事,聽著他們稚嫩的聲音,我想起了那群在陽光下的純真臉孔,剛剛的戲院中的掌聲及加油聲,會不會在他們的身邊一直出現,在戲院中,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 

我期盼大家!我祈求上天!讓那天下午在戲院中的美好可以持續久一點!久一點! 

楊力州-奇蹟的夏天導演 

分類
MOVIE

嘰哩咕與野獸KIRIKOU-觀後感 2006.09.13

故事發生地是非洲的某處,主角是身材嬌小的嘰哩咕,及有關於他們民族及他們生活中點點滴滴,收成、播種、災難、疾病、抵抗外侮……等等,是生活中的瑣事也是他們擁有的全部。

這一次,由嘰哩咕的祖父親口告訴大家三個嘰哩咕的英勇小故事,及他如何與女巫卡哈芭鬥智的經過,如何冷靜而機智的幫助族人渡過一個一個生存的難關,族裡成員那個可愛固執的老者,依然對著大家訴說不被接受的意見,在旁邊碎碎念(笑!);那個歐巴桑一樣是大嗓門又愛撿便宜,當然也因此吃了一些苦頭;嘰哩咕的媽媽則仍然是慈愛而支持著嘰哩咕。

部落族人也依然平和知足的過著打獵農耕的生活,在那美麗原始而危機四伏的平原裡。不過,嘰哩咕這一次陰錯陽差的來到頂上有著靄靄白雪的高山前,也看到了壯觀的大瀑布,增加了不少見識與視野;而且他為了取得解毒的小黃花,還跑到女巫卡哈芭的地盤,站在她的面前,看著她的眼睛……呵呵!真是緊張又刺激啊!

這部動畫片最特別的地方,是它採用別於現在流行的3D效果,反而以2D為其宗旨的美術設定,造型設計也使用類似原始洞窟裡的壁畫風格,顏色變化無端瑰麗炫耀,很多的場景讓我忍不住發出好美!好美啊!的讚嘆;增添賞心悅目的觀影感受,讓人覺得是一種視覺上的享受,想像力也跟著奔馳飛揚了起來呢?

場景及劇照欣賞:

分類
MOVIE

代貼:經訓練的眼睛--文藝復興 (難得無捏XD) 作者:大師兄SURVIVE


原文出處: http://www.hcdvd.net/phpBB/viewtopic.php?p=87932#87932

人類從進入圖像時期伊始,時時刻刻都在進行著眼睛的訓練—訓練如何將圖騰與現實物體連結在一起。等繪畫開始呈現縱深景象,眼睛又展開新的訓練—將平面畫面理解為立體空間。

然而歷史上首批電影之一的「火車進站」放映時,觀眾們可是被朝著畫面直衝的火車頭嚇得落荒而逃,要將螢幕上的實物影像反過來理解為平面影像,並且樂在其中,這是視覺的第三段訓練。

3D動畫總讓我困惑:投影在平面螢幕上的平面影像,眼睛卻會不由自主地辨識為立體物件。等到我終於看習慣皮克斯的電影時,電腦動畫又出現了新的類型—還一次兩部。

買不到「心機掃描」的票,我於是在「台灣國際動畫影展」看了「文藝復興」。其實我說不上來「文藝復興」這片名究竟代表甚麼意思,這部片倒確實革新了我的觀影經驗。

開場五分鐘內,充滿高反差的黑白層次已經讓我雙眼泛紅,泫然欲泣。畫面只給了極少的線索,卻要呈現一個近未來科幻世界,人臉跟建築全都隱藏在極簡光影之下;擷取自真人的角色動態又如此自然流暢,動畫?真人?平面?立體?我的判斷機制激烈運轉著。

一次要處理如此多訊息,不只眼睛累,我腦子都疼了。 

但是適應之後,2054年下著雨的巴黎,在黑白之間竟是如此鮮活。 

在視覺上有著革命性成就的「文藝復興」,就算只是配個破舊故事都足以名流青史,偏偏它骨子裡居然是部正統硬漢電影,獨行警探、神秘美女、龐大企業與層層陰謀一應俱全。

劇本並非頂尖,卻有著扎實得嚇人的一百分鐘。 

很難不把「文藝復興」與「SIN CITY」相比較:兩者都是黑白交錯,都是硬漢噴著血。

不同的是「SIN CITY」原作中的大量獨白,呈現為實際旁白後真有點說不出的矯情;劇中的血可以是黑,可以是白,人物可以轉換成剪影,不單是將影片拍成黑白,也連帶風格化。

「文藝復興」就單純地多:故事本身不需要太多獨白—因為主角本身也是一個謎題;新奇的影像也已經帶給觀者夠多負擔,在特效方面便顯得相對收斂。

SIN CITY」中還有大量的灰階,「文藝復興」可是硬橋硬馬,自頭到尾堅守黑白雙色,只偶有灰色鏡像或者彩色象徵穿插。  

也許「SIN CITY」續集改採這種真人擷取動畫,會更原汁原味一點?  

看完「文藝復興」之後,我眼睛很痛,還有點暈眩。

這代表我還不適應這種影像,這也代表這是種全新的影像。

我不敢拍胸脯保證這技術會成為未來的主流;但是沒走進戲院,親身經歷這全新的視覺體驗,我敢說你一定後悔。

分類
MOVIE

聊不夠請來-彌勒熊的影藝世界 2006.09.11

^^

 

嗨!大家好。這是我剛申請的論壇叫-彌勒熊的影藝世界。


http://web.guestbook.com.tw/b8/index.php?mforum=dodobear


裡面可以聊電影、聊藝術、聊心靈;都非常歡迎喔!

 

期待你的加入囉!

 

^++++++++++++++^

 

等你喔!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