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MOVIE

楊力州導演小檔案

他是2006年9月22日,即將上映的電影-奇蹟的夏天的導演,在我看過電影之後,引發我的興趣,先以目前所收集到的網路資訊與大家分享。

以下原文出處:

http://www.comcareer.com.tw/talk/all_report/radio_tv_movie/talk05-14.htm


http://tc.gio.gov.tw/ct.asp?xItem=12502&ctNode=39


由我整理合併而成,版權屬兩個單位所有。

中文姓名:楊力州 。Name:YANG Li-Chou 。身分類別:導演。  

現職:中華民國紀錄片發展協會理事長、紀錄片導演。

資歷:曾任復興商工廣告設計科專任教師兩年,現為紀錄片工作者,已有七年 。

學歷: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所畢業、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畢業。 

曾經是高中(應該是高職)美術老師的楊力州,憑著對紀錄片的熱愛,毅然結束二年的教學生涯。在接受台南藝術學院音像紀錄研究所完整訓練期間,楊力州透過紀錄片製作實習,以迄研究所畢業後,即矢志以獨立的紀錄片創作一償職場抱負,而得以運用紀錄片捕捉所及,持續關注台灣社會的議題,並且用三年時間離開台灣到日本,遍訪旅日的台灣人社群,不管在哪裡或以何種方式呈現,關注台灣人自我的主體性,始終是楊力州運鏡的焦點。  

拍紀錄片不只是一個「工作」

初見到楊導演,立即被他親切的笑容所吸引,即使已成為知名大導演,也不難從他謙遜的態度中,窺見他的作品能深入人心的主因;楊力州從小就喜歡看紀錄片,尤其熱愛大多數人一看就容易入睡的歷史紀錄片。在復興美工任教兩年的期間,他把這群與他相差十歲的學生樣貌記錄下來,就這樣開始了記錄的工作。從他言語中,強烈感受到他對紀錄片的堅持與理想,這是驅使他不斷向前的動力。 

「拍紀錄片是一種享受,它讓我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但也因為太過投入,常會與生活糾纏不清。」楊力州笑著說。他的作品與一般世俗印象不同,擺脫紀錄片沉悶嚴肅的方式,以感性及趣味的手法,讓觀眾覺得精采好看;然而另一方面又勇於挖掘人們不敢正視的赤裸情感與種種矛盾的社會制度,這使得他的作品在帶給大家歡樂之餘也帶來嚴厲的批判,發人省思。 

以膠捲記錄青春

楊力州目前正在拍攝《畢業紀念冊》續集─《青春》,持續拍了10年,26歲,是這群學生現在的年齡;26歲,也是當年這位老師與他們交會的年齡,「青春」就在記錄與被記錄中被留存了下來。於是,在影片膠捲中,36歲的楊力州看著26歲的學生與他們16歲時的自己對話,跨越時空的靈魂,彷彿在紀錄片中得到了超現實的呈現。 

他說,紀錄片的價值在於時間拉長,畫面就跟著清晰起來,從1994年開始拍他們,10年後的現在回頭看,每個人的生活與當初的理想都不相同,甚至有些人朝相反的路走;然而,許多事情的發生早在10年前就有跡可循。 

用導演觀點走進被攝者生命

台灣紀錄片的發展和多數第三世界國家相同,都始自反政府。紀錄片是導演觀點,是真實又主觀的紀實過程,紀錄片主題大多來自於對弱勢族群的關懷,讓社會大眾能體驗不同人生。大多數的紀錄片導演都有個共通點,就是不具攻擊性,被攝者容易卸下心防信任導演,也因此會與被攝者生命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