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朱全斌 影評 :《遲來的守護者》BBC特派員從未婚生子村婦學到的三堂課

原文出處 商業周刊 (所有圖文版權皆屬原著作權人所有)


親情是恆久不衰的題材,最近就有好幾部創下佳績,前有日本是枝裕和的《我的意外爸爸》,後有墨西哥歐亨尼奧德伯茲的《重點是,我愛你》,都在探討血緣與父愛之間的關係,也都在問親情究係由基因連結還是透過後天相處培養的?然而改編自真人真事的英國電影《遲來的守護者》則將高度提昇,更進而關注英國社會中,平民與知識份子間不同的宗教態度以及文化面貌。

茱蒂丹契(Dame Judith)飾演一位年輕時因為未婚懷孕,被民風保守的愛爾蘭社會視為敗德,並被家人棄置到修道院不顧的婦人,菲洛米娜。她在那裡產下一子,兒子三歲時,修女瞞著她將小孩賣給美國家庭收養。從此,她歷經50年再也沒見過兒子,卻一刻從未停止詢問兒子的去向。後來,在剛從布萊爾政府公關室主任一職被鬥下台的前BBC特派員馬丁(史提夫庫根Steve Coogan飾演)的陪伴與協助下,她遠赴美國,發現了兒子的下落以及自己一直被修道院欺騙的真相。

因為怕破梗,我不在這裡剖析尋子線的發展,而這其實也不是導演史蒂芬佛瑞爾斯的重點。我覺得本片的可觀之處是在故事線之外,細膩的呈現了菲洛米娜與馬丁這對在性格、宗教觀、教育水準與意識形態上,差別均極大的不可能搭檔,如何為了達成共同目標,一路超越歧異,弭平衝突到最終達成任務的過程。在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生動幽默的對白,以及生活細節的厚實描寫,展現了跨文化接觸的另類趣味。

角色的立體塑造讓我們看到,沒見過什麼世面的鄉下婦人可以經由簡單信仰、事事感恩而擁有的單純快樂;以及受過高等教育被訓練為一個世故精明,習慣以懷疑態度處世的知識份子,因為不再單純而變得難以取悅,兩者間的得失一下子還很難比較出高下。

我一直認為茱蒂丹契是那種精氣神俱足的演員,個子小小的卻氣勢驚人。史提夫庫根在此不與她正面較勁,反以英國人迂迴式的幽默來展現他擅長的喜感,在這兩位演員互補又精湛的表演下,影片的觀賞過程令人時悲時喜,或哀或怒,可謂多味雜陳。

或許是改編自真實故事的關係,原著中由馬丁側寫的菲洛米娜栩栩如生,可當作是文化研究的範本。在愛爾蘭平民出身的她,第一次坐商務艙展開的美國之旅中,找兒子這件事所占的篇幅其實不多,她在行旅中所受的種種文化沖擊,反倒更令人印象深刻。例如擔憂兒子變大胖子、對服務生的親切問候當真、對通俗文化的投入,並樂於和馬丁分享她熱衷的羅曼史小說等,均生動貼切。反觀連珍羅素跟珍曼絲菲都分不清的馬丁,雖然見多識廣,卻習慣以淡然的態度置身事外。有趣的對比是,當發現被教會騙很大的受害者菲洛米娜,依然信仰堅定並選擇原諒時,局外人馬丁卻義憤填膺,不肯輕易將憤怒放下。角色的描寫深刻以及他們對事物的複雜反應,讓影片跳脫了一般刻板印象化的通俗劇格局,而更真實地投射了不合邏輯的人生。

對宗教意義的探討,也讓本片突破了馬丁原來將這個故事定調為「Human Interest」的格局而更富哲理。本片上演後被某些衛教人士指控為污蔑天主教的有心之作,但是宗教信仰本來就不等於宗教組織,這點菲洛米娜很清楚。靠著虔誠的信仰,她才能從不良宗教組織對她的傷害中走出來,而像馬丁這樣犬儒的知識份子,雖然可以用追求真相來代替宗教,但是揭露真相是否就是唯一真理呢?至少心靈的平靜並不會因此就獲得,那宗教信仰是否更能幫助我們寬恕呢?影片留下了這個問題給我們思考。

作者簡介_朱全斌
從小就喜歡接觸文藝以及表演藝術的獅子座,人生經驗過各種不同的角色,包括電視製作人、大學教授、電視台副總、紀錄片導演、廣播主持人等,也嘗試過插畫、編劇、專欄作家、音樂劇導演等角色。持續在人生中探索潛能開展的新可能。
現職:台藝大傳播學院教授兼院長
業餘:BRAVO電台『歌舞時光』節目主持人
臉書:朱全斌的粉絲團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