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小愷子,學寫字。網路日誌)
當一個人有幸活在一個故事裡、生活在想像的世界裡,現實世界的傷痛就會消失。只要故事繼續進行,現實就不再存在。-Paul Auster《布魯克林的納善先生》
小時候都曾經幻想與疑問,我們到底是不是父母親生的小孩?而這一切的尋根,也從莎拉波莉哥哥一句話:「妳長的實在不像爸爸」開始了她對於身世之謎的追尋。像是是枝裕和《我的意外爸爸》中辯證血緣與相處間複雜難解的真實現相,也是呼應解答。
如同莎拉姐姐開頭所說:「這是我們家的事,誰想看?」但這就是紀錄片迷人之處,越是真實,越是精彩的故事,也因故是主角本身的公眾身分,讓私領域的故事能更加公眾化。家族/庭書寫在近年來文學界是顯學,威權/極權體制式微,隨著全球化、網路時代來臨,個人主義興起,開始從自我出發,探照家族,連結大時代大社會,而此片像是莎拉利用她最熟悉的影像,為自己做了家庭書寫。
當中的故事衝突點並行在尋父與尋母這兩條線上,透過身旁親朋好友、兄弟姊妹的訪談,也因為訪談人為最親的人,所以訪談現場就如同生活現場,那樣自然,攝影機、麥克風成為揭示的窗口。
這些訪談,加上不同影像媒介:相片、資料畫面、電影片段,更特別用重拍造景的方式重現那些關鍵的歷史場景,互文對照。並將自己父親為誰之人生大問逐步推展出來,也將已逝的母親重新建構,像是對於她的懷念想念的再現。
事過境遷的故事,需要多少的沉澱,和解與原諒原來在死亡的前面變得容易。沒有血緣的父親,卻因相處成為永遠的父親,也成為整部電影的說書者,但或許他能好好只做個說書者,用更加旁觀的角度看整件事情,而莎拉的位子亦是,或許能讓整部紀錄片更加戲劇化、劇情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