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Stingray Lien:【2002 – 2012 底片轉數位的這十年】

原文出處:【Stingray Lien】臉書網誌


嚴格來說,這真的是一個電影史的題目。尤其是這僅僅十年的時間, 35mm 規格的終端放映在急速撤退,而戲院的數位廳又急速增加。 這十年所看到或經歷過的事情,足以算是 「底片轉向數位」的關鍵十年。

我是在 2001年進入電影系就讀,第一年主要學的是靜態攝影,但是在電影系走廊上,很喜歡看著我們學長姐借器材,還器材- 同學們都知道,那些器材必然是我們以後會操作的工具。我那時會在電影系走廊的垃圾桶撿廢棄底片,拿來當成寶似地夾在自己的課本裡面。上課的時候,我們開始學習一些專有名詞: BOLEX、NAGRA、ARRI、35mm、16mm…。那時外面還有純16 影展,DV已經盛行數年, 數位發展與底片的論戰才剛開始,很多同學都仍然相信:電影就是用底片拍攝的,那才叫做電影。

2002 年,我們拍攝第一次16mm 的習作,帶著 BOLEX 攝影機上陽明山,一直拍到天黑。BOLEX 真的是很可靠的攝影機,用電池來驅動馬達,沒電池一樣可以轉發條拍攝。我們還在學校的小剪接室,真的拿剪接工具「剪」「接」影片!到現在,我仍然懷念bolex 的齒輪轉動聲,仍然記得促狹的小剪接室-在那個小房間裡,我們造夢。

2003年,任職於底片公司的老師上了一學期的課程,講解底片使用特性、感光度、化學特性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告訴大家他的主張:底片將會與數位並存,底片不會消失。電子設備與視訊規格不斷更新改良,唯有35mm 這樣的規格是最適合永久保存云云… 當然,在那時,所謂的「數位」影像畫質仍然敵不過底片,我們也相信老師的說法—類比的膠卷放映可以無限放大,但數位有其限制。

這一年又拍了一次 16mm,然後學習 steenbeck 平台剪接。但,在此同時,學校安排了一次參觀台北影業公司,那一次的重點是去觀摩電腦剪接電影,雖然當時候使用電腦剪接 DV 已經是稀疏平常的事情,但是要讓電腦準確地剪接「一秒鐘二十四格」,仍然是高規格的電腦才辦得到的事情。 同一時間,校園外的電影圈大事就是西門町的國賓戲院首次在台灣放映數位電影《怒海爭鋒》,那時候的解析度還是 2K,台灣數位放映的里程碑,就在2003 年十一月二十八號晚上開始。

2004 年正是台片最低潮時期,反倒是紀錄片變成台灣電影主流,那一年有《生命》《無米樂》兩部紀錄片,我當時購票到戲院觀賞《生命》,卻發現這部紀錄片在戲院上映是使用外租投影機-我真的嚇了一跳。這麼說來,它的媒材是 DVD? 是 BETACAM?我不清楚。但也因為這個緣故,開始有媒體討論金馬獎的報名資格-最起碼,《生命》沒有 35 mm 拷貝,又是當年票房很紅的紀錄片,在報紙上被討論了很久。

同一年,在校的我們遇到了大事:帶「劇情短片製作」這門課的謝老大要把校內那部八百年沒人使用的 arri iic 給修好,讓我們這門課可以練拍35 mm。 35mm!! 這是多麼令人夢寐以求的事情。謝老大還找來三郎學長修片門,做測試,然後我們全班浩浩蕩蕩扛著 II C 到九份拍片。「Rolling」「Speed」「Action!」因為 iic 的馬達需要幾十秒的時間,轉速才會穩定,所以才會有上述的口號。不知道後來的學弟妹,你們有享受到嗎?

此後兩年,因為畢業、工作的緣故,幾乎都沒碰影視製作這一塊。不過這兩年,可能有觀眾注意到公視的「人生劇展」從早期的 Betacam 攝影機轉成了 HDV 攝影機,畫質變好了;但我的最大視覺震撼是到 2009 年,史蒂芬索德博在2008 年所拍攝的上下兩集電影《切格瓦拉》在台灣上映,那是 Red one 數位攝影機拍攝,在台灣放映時有膠卷 / 數位放映兩種選擇。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數位攝影機所拍攝的畫面已經追上膠卷了!

2010 年,最轟動的大片來了-阿凡達,這部片成了驅動戲院改裝數位放映設備的最大動力,音響也換了,就連觀眾都學會挑剔「哪家戲院畫面最大」「哪家戲院是4K」。阿凡達使得台灣數位影廳的數量,推到一個極致。阿凡達這部片主要傳達一個信息給戲院業者:「沒有數位放映廳,就別想混了!」

今年,柯達的台灣分公司轉成代理商制度,而李安導演的「少年pi 的奇幻漂流」,從報上發布的「放映戲院」與放映時間來看,大台北地區完全沒有使用膠卷放映的「少年pi」!我尚未查證是否全台灣都是數位放映,但我想,在全台灣搜尋以膠卷放映這部電影的戲院,想必寥寥可數,或完全沒有。用數位攝影機拍攝,用數位放映機播映在這十年間的轉變成了主流,panavision, Arri 都在發展數位電影攝影機,更別提後起的 RED ONE,卡麥隆與之合作的 Panasonic,還有更多數位相機廠商也摩拳擦掌想要進入這個領域。 數位一去不回頭,儘管還有導演喜歡用底片攝影,但最終,底片攝影也許會變成某種國家保護的技藝,用這種形式存在於世界上。電影與電視之間的界線消失,唯一不同的是觀賞的地點。

對於底片的消失,唯一會感慨的,大概只有我們「巷子內」的人吧!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