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展

【2012第八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2012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台灣映像單元入選影片_(上)


2012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台灣映像單元入選影片_(下)

片名:【2012第八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活動時間:
101年10月19日(五)~10月28日(日)
活動地點:
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臺中市西區英才路600號
萬代福影城:台中市中區公園路38號
影展官網:http://www.tidf.org.tw
官方部落格:http://tidf2012.pixnet.net/blog
臉書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TIDF.info

【有關影展】
2012第八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將於10月19日至10月28日,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與萬代福戲院舉辦,屆時超過200部國內外作品將於影展期間放映。「今年來自世界各地參展及參賽的的影片,無論對自身的省視,亦或對社會與文化的觀察,都各具其長;題材之豐富,形式之多樣,真的讓人眼界大開。」從八月開始會陸續將各單元訊息公佈在官方網站、官方部落格及臉書粉絲團上。

今年的競賽項目主要有:台灣映像、國際長片競賽、國際短片競賽、亞洲獎;台灣映像部分已於八月初公佈,詳情請參閱官網,今年也將邀請各個競賽入選片導演於影展期間與觀眾Q&A,這也是雙年展的重頭戲之一,當導演遇上觀眾,往往都會激起不同的火花。

從八月起我們也將依序介紹今年觀摩單元精彩的影片;綠色單元,從311大海嘯將全球化議題帶入,今年加入了以激烈的方式捍衛生態的作品;導演專題、特別放映、亞洲專題、國際跨界,都是精選這兩年優秀的作品。

已經公佈的台灣跨界單元-紀錄之蝕:影像跨界的交會,著重於實驗紀錄與視覺藝術相容下的創作。將介紹享譽國際知名藝術家以及導演的創作,有些影片連導演都不見得有留存喔!

除了影展期間的放映外,還有吸引民眾攜家帶眷的星光場,放映之餘也安排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小驚喜,希望炎炎的夏日裡為大家降暑氣;延續從2010年開始的「紀錄片健檢工作坊」今年仍持續發燒,對於有興趣從事紀錄片工作的創作者,也請不要忽略喔!

紀錄片雙年展各個單元張力十足的將各個面向延伸出不同風貌,精彩可期,也歡迎大家共同參與2012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相關活動多元豐富,九月將會發燒到中台灣,從今年五月就陸續收到由各界邀請講座及選片說明會,九月開始將會有一系列的活動開跑,活動訊息也請上官網及部落格查詢。

【影展簡介】
紀錄片是真實的,沒有安排好的華麗大爆破也沒有電影工業的商機考量,但導演透過鏡頭平實且真實地呈現身邊的故事,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意見。這是對生活的熱忱,也是對社會的關懷。紀錄片正因為這個特質,在變遷的時代中不斷地成長,發展出新的面貌、新的感受。

從第一屆開始,紀錄片雙年展分為以「回歸亞洲」、「差異新世紀」、「跨越真實」等主題找回亞洲自我的角色與文化意義,也紀錄了,工業革命和全球化以來,整個社會遊戲規則的巨大改變。來自各國的影片,在不同地域、種族、文化背景、宗教下的種種差異及價值觀,不僅刺激國內紀錄片創作者,更讓國內的觀眾透過紀錄片深入了解他國的文化生活。近幾屆為網羅更多元更豐富的影片參賽,已不限主題,使紀錄片的發展更自由,更寬廣。

2012年度主題,美麗新視界 Brave New Vision,紀錄片對社會議題的關注與生命真相的探尋仍然是最主要的創作動力與作品價值,但追求真實與關注生命的美學手法則虛實並陳。紀錄片的形式與題材自有其可追溯的淵源及傳承的脈絡,但展示在觀眾面前的樣貌乃至於展示的方式,則跳脫了既有的框架。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為亞洲區除山形影展以外第二大紀錄片影展,每屆引進上百部國際紀錄片作品,並吸引上千名電影創作人及觀眾前來參與,雙年展已成為國際間重要的影展平台。

第八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將於10月19日10月28日,於台中國美館正式展開。除了影展期間入選影片的放映以外,更有主題性的觀摩單元影片介紹給大家,及一系列的說明會、講座、紀錄片工作坊、校外教學等等活動,希望把影展的影響力普遍地落實各個層次當中。

【策展人的話】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今年舉辦第八屆,從台北遷移到台中則已進入第四屆,這是我第五次擔任策展人,應國美館之邀出任策展人則是第三次。受邀之後,我立刻與另外兩位策展老友王耿瑜和王派彰碰面,邀請他們繼續參與,很開心耿瑜開了頭的DOCDOC工作坊,在本屆影展中仍繼續舉辦,而派彰也為我們做了烏克蘭導演瑟蓋‧洛茲尼察(Sergei Loznitsa)的專題導讀。

借用耿瑜上屆提出的願景,希望這個影展是一扇窗戶,為觀眾打開觀賞紀錄片的視野;一條河流,讓導演、製片、策展人等等紀錄片工作者彼此間互通有無。我更希望這個影展是一座橋樑,搭建在紀錄片工作者與觀眾之間。這些都是我有把握做到的。

除了超過百部作品參展外,為使觀眾能對作品有所去聚焦,特別規畫不同主題,在導演專題部分,特別介紹近期屢獲各大國際影展獎項,來自烏克蘭的導演:瑟蓋‧洛茲尼察(Sergei Loznitsa)給台灣觀眾認識。他運用他獨特的攝影風格,記錄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社會和民眾生活發生的變化;藉此開啟觀眾的視野和了解他獨特的跨界魅力。

另外這個影展畢竟是在美術館裡舉辦,談紀錄片的美學再恰當不過,「紀錄之蝕」單元,廣搜70年代以後台灣的實驗紀錄片,以跨界的創作概念,挑釁何謂紀錄片。「製造我紀錄」單元,則以幽默的選片角度,直指攝影機由專業工具變成了人手一機的隨身品,紀錄片不再只用來追求真相,而更常用來當做個人發聲的工具。

今年以「美麗新視界」為題的2012年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取材自赫胥黎著名小說「美麗新世界」。希望透過這樣的命題與關注,帶給觀眾全新的觀點去注視社會。近年各地影展增長極快,很多地區已將影展定位成不同的風格和方向。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無疑也處在國際影展文化急遽變動中,尋找自己的定位,並從經驗中學習。在此謝謝過去給予我們重大幫忙與支持的個人和單位,更希望的是本屆影展可以帶給觀眾透過紀錄片接觸不同文化的機會。

【評審介紹:】
國際長片競賽評審
米查.普雷德

生長於以色列,後移民美國。曾做過進口商、獄卒、自由記者、競選活動籌辦者、探險導遊。1992年,米查以母親的故事拍攝首部紀錄片,1999年成立泰迪熊電影公司,2000年以《我們不要大賣場》展開「全球化三部曲」計畫,分別探究消費市場、製造工廠和原料產地的改變與危機。「全球化三部曲」獲得超過20個國際獎項。

張虹
張虹在上海出生,香港長大,分別在香港及加拿大修讀社會學和電影。2005年起創辦「釆風電影」,其活動包括放映、課程及推廣紀錄片,並於08年起舉辦「華語紀錄片節」。1999年開始拍攝紀錄片,作品包括:《看不見的女人》、《中學》、《平安米》、《搬屋》、《七月》、《小孩不懂怕》、《問》、《農村初中》、《問-大陸小學》、《選舉》及《新家園》。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影展放映。

吳乙峰
資深影像工作者,文化大學影劇系畢業,台灣解嚴後,1988年創設全景映像工作室,致力於紀錄片教育及推廣工作。紀錄片系列作品有「人間燈火」系列及「生活映像」系列,重要紀錄片作品有《月亮的小孩》、《陳才根的鄰居們》、《生命》等。1999年台灣921地震發生,進駐南投災區,於2003年完成《生命》作品,獲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優等獎、法國南特影展觀眾票選最佳紀錄片。2005年接聘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類評審。2008年創設「微光影像有限公司」,協助國內優秀影片工作者,持續創作中…

國際短片競賽評審
傑內.尼斯卡拉

曾擔任芬蘭廣播公司(YLE)駐北京攝影師,也擔任過多部得獎紀錄片導演、攝影及剪接。2003年起在多所影視學院授課,參與多個國際紀錄片發展項目也是2010 紀錄片健檢工作坊(DOCDOC)主治醫師。目前擁有一家紀錄片製作公司,出品電影包括于光中導演的《說唱》(2011)。

日下部克喜
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節助理策節人及公關經理。出生於1976 年日本山形縣。就讀於山形大學教育學院,同時參與當地戲院工作。2007年起於日本山形國際紀錄片影節任職,負責公關及國際競賽選片工作。近年積極投入數位放映技術研究,研發高科技放映產品,提高影片製作技術,以推動獨立紀錄片發展。

林樂群
現任台灣公共電視國際部經理與紀錄片平台召集人、台灣宏觀電視總監、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實務教師。畢業於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班,曾任紐約世界日報記者、香港亞洲周刊編輯、台灣公視籌委會記者、超級電視台「調查報告」製作人、 民視新聞部採訪中心副主任、製作中心主任、節目中心主任、「民視異言堂」創始製作人、宏網集團元碁資訊媒體總監、公共電視新聞部經理。

亞洲獎評審
安吉.韋伯丁柯

過去是一名跨文化交流與發展合作事業的女科學家,從事電影拍攝後,至今已超過十年。1996年她成立了以她為名的電影製作公司, 及在1999年成立ZieZo基金。擅長以自然樸實的手法呈現社會議題,2010年她以聽障孩子與非聽障的孩子一起上學受教育為主題的《在聽人的世界裡》在台灣身心障礙者影展放映。

易思成
1976年生於雲南。在雲南大學取得漢語言文學學士和影視人類學碩士學位;於德國基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2003年開始參與「雲之南」紀錄影像展的組織工作,2007年起作為策展人負責「雲之南」紀錄影像展的策劃。曾任2009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及2011年哥本哈根國際紀錄電影節評委。

蕭菊貞
台灣紀錄片工作者與文字工作者。作品包括1998年《血染的青春》,1999年的《紅葉傳奇》,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及台北電影獎最佳紀錄片,入圍日本國際山形紀錄片雙年展、韓國釜山國際影展、阿姆斯特丹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單元。2000年的《銀簪子》,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2002年的《白鴿計畫—台灣新電影20年回顧》為金馬影展台灣回顧單元閉幕片。曾任教於清華大學,現任職大愛電視台。

台灣獎評審
裘納.那薩羅

電影評論家,記者和作家。曾編寫多本作品,是香港電影與後現代動作片的作者。目前為義大利電影電視週刊撰稿,同時是電影評論(Filmcritica)的編輯委員。曾任義大利都靈影展遴選委員會成員,義大利佛羅倫薩波波利電影節的節目策劃及瑞士盧卡諾影展的成員。現為義大利羅馬國際影展及瑞士真實國際紀錄片影展遴選委員會成員。

曺永貞
於美國愛荷華大學主修電影研究,後獲韓國中央大學頒授博士學位。自 1998 年起,參與釜山國際電影節的工作。2002 年,出任釜山國際電影節節目統籌,負責韓國電影回顧展,同時積極參與推動亞洲電影的工作。2007 年成為亞洲電影學院總經理,負責亞洲年輕電影工作者的教育計劃,並於同年起擔任亞洲電影基金評委,支持亞洲獨立劇情片及紀錄片的發展。

簡偉斯
獨立製片、導演,現任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理事長、Women Make Waves台灣國際女性影展主席、國立交通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作品長期關注台灣女性經驗與國家、歷史的關係,例如《回首來時路—她們參政的足跡》(1997)、《世紀女性.台灣第一》(1999)系列紀錄片、《馬祖舞影》(2000),2003年與郭珍弟共同製作、導演《Viva Tonal跳舞時代》獲第四十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目前在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