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Hao Design Group】
在這段時間以來慢慢對台灣漫畫產業以及歷史的深入認識與了解,其實自己心中有了些想法,趁著小有空檔,寫來跟大家一起分享,這想法是主觀的,如果違背請勿筆戰。
四、五十年前,應該可以算是台灣漫畫的第一段黃金時期,《小俠龍捲風(陳海虹)》、《諸葛四郎(葉宏甲)》….等武俠作品風靡台灣,我想現在的年輕人問問自己的父叔輩應該都有聽過,不過實在年代太久遠,我當然也無法了解得太多啦….
根據了解,因為當時編譯館的掃蕩,讓原本充滿榮景的台灣漫畫瞬間委靡不振,這點就不得不談一下台灣這奇妙的政治背景了。當年反共,其實很多東西都是包含濃厚的政戰文宣色彩,更何況是這文化出版部分。加上台灣在那個年代之前有過日本殖民的歷史,當時許多人都已經習慣日本文化,所以台灣本土的創作除了包含很多日本作品的影子之外,也夾雜著許多日本的原著,不過當然是盜版。那個光復後的年代是個百廢待舉的年代,許多官員其實是因為戰爭因素來到台灣,什麼是漫畫根本也不懂,看見了漫畫這種比較外放、比較天馬行空的玩意兒,就認定是怪力亂神的亂源,而全面的禁止、撲殺台灣漫畫的創作,就在這個時候,台灣在這方面的創造力同時也被壓抑跟遏止了。
所以長時間累積下來,形成了一種看漫畫、畫漫畫就是壞小孩的詭異概念,這種古板思想甚至延續至今。而這樣的情形就一直直到了八零、九零年代才重新產生變化,不過在這個年代的演變過程中,也有許多前輩先進不斷的努力為漫畫發聲,可是終究是無疾而終。
八零、九零年代台灣漫畫界突然崛起,其中很弔詭的是這波市場竟然是因為日本漫畫在台灣的走紅而開始發光,而在當時台灣的出版界還沒有所謂的版權概念,所以也就是盜版,當時風行台灣的漫畫、動畫有《怪醫秦博士(手塚治虫)》、《小叮噹(藤子不二雄)》、《小甜甜(五十嵐優美子)》、《無敵鐵金剛(永井豪)》、《科學小飛俠(吉田龍夫)》….題材玲瓏滿目,實在太多太多了,不勝枚舉。所以開始有台灣的出版社除了盜版日本漫畫之外,也開始出版發行國人自創的漫畫作品;舉辦漫畫創作比賽,例如:小咪漫畫比賽、歡樂漫畫、漢堡漫畫….等等。此時,台灣的漫畫領域重新出現一片盛況,同時也漸漸的出現了一批畫工精湛扎實;劇情豐富的創作者,例如:鄭問、曾正忠、阿推、胡覺隆(傑利小子)、游素蘭、陳弘耀、高永、張靜美….等實力堅強的漫畫家。
可是好景不常,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因素,主打台灣本土漫畫的創作刊物總是無法長時間的經營延續,休刊、停刊這是常常聽見的。在那個沒有網路的年代,漫畫雜誌是漫畫家們最主要的發表平台,一旦停刊,也就代表這些漫畫家就必須為了延續生活而轉換跑道,另謀他業,所以有人走進了動畫業、廣告業、甚至也有許多學不以致用,完全脫離漫畫行業的。然而日本漫畫卻仍在台灣大行其道,甚至形成台灣漫畫閱讀的主流,例如:《聖鬥士星矢(車田正美)》、《七龍珠(鳥山明)》、《灌籃高手(井上雄彥)》,以至今日風靡全世界的《海賊王(尾田榮一郎)》….
以上這是我用最粗略的筆法簡單寫下台灣漫畫的發展過程。
所以其實可以清楚的知道,台灣人並不是不看漫畫,而為什麼不看台灣漫畫?我想自我的認同其實很重要,就像現在社會流行的『MIT(Mide In Tawan)』是一樣的道理,這麼長的時間接受日本文化的衝擊下,要扭轉那種口味跟風格的確是很不容易的。然而這個道理我想專業的人都懂,但是大多在短視近利的情形下,業界並沒有好好的去思考自我文化的認同。
再者,在台灣的業界其實很習慣性的去模仿日本業界,殊不知日本漫畫界這麼龐大又流暢的經營手法是從戰後就開始發展,是一條完整的產業鏈,難道可以如此拷貝就行的嗎?
這絕不是別人印了雜誌,我們也跟著印就行,這樣的道理。
不然郭台銘吃飯,咱們也吃飯,為什麼他就特別有錢?
在日本的漫畫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助手、編劇」編輯其實是有很完整的作業職責配套,基本上是團體戰,也就是『各司其職』,當然也有能夠一夫當關的神人,不過那畢竟是少數。可是在台灣就不是這樣了,台灣絕大多數必須一個人獨攬全部的工作,如果要請助手,那就必須考慮人事負擔的成本,在如此人力壓榨的情形下,要追求品質、又要跟時間賽跑,所以也難怪台灣漫畫會逐漸勢微,當然囉作品良莠的參差不齊也是很大的關鍵。
在這段時間拜訪名家的過程中,我一直有一種感覺:『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其實寥寥數語是很難能夠說清這一切的無奈,我喜歡漫畫,也知道台灣有很多精彩的作品,我想跟大家說:其實台灣漫畫有很多好東西,大家真的可以去找來看看,累了,有機會在談。
By Hao‧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