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http://emeralder.pixnet.net/blog (經典時刻)
夢想家實踐了夢想,來自於教育家的教育。教育家不只狹隘在教師,而是那些啟迪夢想家的人,不管是一個事業成功的偉人,用經歷來鼓勵他人,或是一個平凡人的某句話所帶來的循循善誘。
教育啟迪了夢想,實踐教育也如同追逐夢想,必須堅持到底、永不放棄。
馬修是一名懷才不遇的音樂家,並自嘲只能屈就於教職。他來到一間輔育院,面對一群頑固調皮的問題學生。校長專制橫行,看不起馬修;學生笑他禿又矮,時常捉弄這位新來的老師。儘管時常氣得惱羞成怒,他仍試著去了解每一位學生。然而,從校長的暴戾管教、動輒將犯錯學生關門禁閉的作風,讓馬修找到了原因。與校長的抗衡與妥協後,馬修實施新的教育方式,卻無意間發現了天生的音樂細胞,於是扮演了啟迪著的角色,組成合唱團,改變了孩子,也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但是反面來說,也有如同鐵血校長一樣的教育家,以武力和強硬的處罰脫軌的行為。校長一口認定是品行最惡劣的蒙丹偷了錢,甚至以武力逼供,學生不招,就移送法辦。但是錢不是他偷的,校長卻回答:「反正他也做過很多壞事,坐牢也是應得的。」單純的校園中,正義無法獲得伸張,讓我們看到了小型現實社會的縮影。校長的作為,就如同數十年前的「江國慶」命案,因為軍方的草率行事而冤殺一命,十分類似。蠻橫專制的教育與無法分辨善惡的法律,又有什麼分別呢?
從人物角色的塑造與劇情的鋪疊,就能看出編劇的功力。作風嚴厲的校長,擺脫傳統電影的刻板印象,私底下在辦公室折紙飛機、突然和學生踢球,來抒發內心的壓抑。又矮又禿、和藹可親並且暗戀學生母親的馬修,其實也會大發雷霆;無惡不作的蒙丹,有自己的原則,面對校長的拷打,沒做的事情絕不承認;每週六在校門口苦等父親接送的佩皮諾,終於盼到爸爸,可謂劇情大逆轉。
最後,校長命令馬修解散合唱團,並解雇他。當他失落的離開時,看見飄落的紙飛機,以及窗台上伸出揮舞的小手。教育家的好壞,是由學生來評斷,並不是一張紙上文書可以說明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他們也知道感恩。然而,權高位重的教育者(校長),也會因為利慾薰心而忘記教育的目的。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為音樂而拍的電影,也是為教育而生的感人戲碼。一個小型的校園,我們看見善與惡的抗衡,夢想家與教育家之間磨擦的火花。在音樂界失寵的馬修,不忘創作的初衷,將夢想奉獻為教育,孩子們的命運因此改變,教育家以筆墨灌溉,在夢想家身上開花結果,這不就是薪傳的感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