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MUZIK 記者 李欣恬 專稿】音樂雙胞胎 聯手打造雄中故事《寶米恰恰》

原文出處 http://www.muzik-online.com/?p=14610


雙胞胎故事一直是有趣的創作題材,還記得多年前美國電影《天生一對》(The Parent Trap)裡琳賽羅涵一人分飾兩角的精湛演出嗎?如今,即將於今年夏天6月15日上映的臺灣電影《寶米恰恰》也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由女主角黃姵嘉一人分飾兩角,生動詮釋雙胞胎之間截然不同的個性與習慣。

《寶米恰恰》由楊貽茜、王傳宗共同執導,說的是楊貽茜與其雙胞胎妹妹楊琬茜的成長故事。來自高雄的楊貽茜,自幼和妹妹楊琬茜一起學音樂、讀音樂班,2006年以音樂系故事為背景,創作長篇小說《純律》並獲得第六屆皇冠大眾小說獎百萬首獎,楊琬茜現則任職於長榮交響樂團,擔任小提琴團員。

楊貽茜自音樂出發,走向寫作到現在成為導演,她說自己是一個喜歡聽故事的人,「有時候覺得沒聽到自己想聽的故事,乾脆自己動筆寫。」而楊琬茜對於姊姊會成為導演這件事情則是一點也不意外,「因為她是興趣廣泛的人,從小不是只有對音樂有興趣,對攝影也很有熱忱,終究是要走向將各領域『集大成』的狀態。」

《寶米恰恰》裡雙胞胎「寶妮」與「米妮」,如同「楊貽茜」和「楊琬茜」的化身,背景設定在一個虛構的「高雄中學」(簡稱雄中)裡,「故事裡大部分的雄中經驗和感覺大都是真的,不過經過了一些轉化。」同時,這也是台灣首部以女性角度做出發點看待青春回憶的電影,「青春就是做事情不會去計算到後果,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就去做。」楊琬茜說,「但青春不是傻,只是不知道『痛』的概念是什麼,也還在感受挫折的重量,生理狀態也很有朝氣,不容易累也不懂得害怕。」楊貽茜補充道。

由於生在高雄、長在高雄,《寶米恰恰》如實地刻畫了南方國度印記,好比在電影裡的校慶、旗隊、大隊接力等,都是非常真實的「雄中生活」,「而我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學校的女生籃球校隊和高雄女中一起比女子籃球,我們學校的男生則是在我們面前遞巧克力給對方女生吃。」電影裡充分地呈現出青春的活力與高雄美景,「高雄是一個氣候很穩定,太陽很大的地方,我們在那個年紀也不會擔心曬太陽,去哪裡不是騎腳踏車就是用走的,走再遠也不怕。」

一般人對「雙胞胎」的想像與感覺皆美好,「雙胞胎」一直是許多人感到好奇的一件事情,然而,其實他們只是共同孕育在母親子宮裡,長得很相像,差不多時程被生下來,並一起長大的「兩個人」,雖然「每顆細胞都被分了一半」,但卻是有各自想法、性格的獨立個體,「我是用一種旁觀者的角度,加上我的雙胞胎經驗,用理性的視野說齣電影裡迥然不同的兩個人。」從電影裡也可看出青少年關於自我價值的追尋,如同電影裡的「米妮」,可說是所謂父母對小孩期望的原型,「寶妮」則是想要保有自己的樣子,楊貽茜說,「寶妮應該不是不喜歡米妮,她只是不喜歡被設定,並渴望成為自己渴望的模樣。只要你努力,就會成為你自己,這就是我想表達的。」

《寶米恰恰》的電影音樂由楊琬茜創作,楊貽茜也實際參與小提琴的演奏和錄製,「之前在寫《寶米恰恰》小說時,偶然聽到舒伯特《美麗的磨坊少女》第一首〈漫遊〉(Das Wandern)前奏的音型,當時我就有預感這會是將來電影裡音樂的基調,那種一直要往某個方向走的未知感。」而「寶妮」和「米妮」也有各自的動機主題,觀眾一聽就會明白哪個是「寶妮」,哪個是「米妮」,但後來又發展成不同的獨特性和個體差異,如同導演想要表達與陳述的概念。

楊貽茜說妹妹是一個單純坦白的人,楊琬茜則說,姊姊對她而言一直都是一位「夢想實踐者」,從小一直在挑戰艱難的東西,「這是我第一部配樂的長片,這些事情如果只有我一個人一定無法完成,我之所以可以做到,那是因為有她在。」楊貽茜說,「我現在不知道她衣櫃裡有哪些衣服,帳戶有多少存款,我們也都有各自的生活圈,這些都是以前很難想像的事。」而或許這就是成長,但手足之間,在個體差異之外,彼此間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更遠,但實際上也更靠近。我們也能在這部雙胞胎電影裡,看見每一個獨特的自己。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