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http://www.wretch.cc/blog/radyfu (radyfu的網路日誌)
講實話,我個人實在無法誠心推薦這部影片,第一個原因是她是這次女性影展的影片,放映的場次只有兩場,因此並非一般觀眾隨處可看到的,而且也非影展的大熱門,所以推薦她也沒什麼意義,再來,平心而論,這部小格局的藝術片,不管是導演技法或藝術成就也都未有鮮明的突破,充其量就是一部普通的藝術片,也因此我無法真心推薦她,但我卻選擇寫了她的影評,原因是觀影過程中,我正好看到了與我最近佛學課程相呼應的佛法觀念,因此想透過這部小眾的電影跟大家分享一下。
影片被歸類為散文電影,所謂散文電影,就是沒有嚴格的敘事邏輯,因果關係,也沒太強的戲劇張力,比較像是日常生活中的某個切面,這一類的電影通常很貼近生活跟生命的本質,不會用太花俏的敘事技法,會很像自己家裡敞開向世界的一扇窗,透過這扇窗你看到的世界就是生活就是故事。
電影的一開章(一開始的章節)是尾聲,但觀眾並不確知是什麼事件的尾聲(這件事很重要,後面還會再說),然後開始了日記般的紀事敘事法。
電影由幾月幾號標示出每一段落的起落,很像是女主角的日記得呈現,在尾聲後的第一章,女主角遇到了一個新的男人,開始跟他約會交往,然後在稍後的章節突然有個脾氣暴躁的前夫跑了出來,因此觀眾會突然意識到所謂開篇的尾聲,原來指的是女主角剛結束的婚姻,用這個結束當成開場也很像最近台灣流行的某一句廣告詞:「有一種結束叫做開始。」
然後就是女主角跟這個新認識的男人的斷斷續續的關係,一開始似乎很甜蜜,但這個看似真命天子的男人卻時常反覆,他雖然喜歡這個女人,更喜歡這個女人的可愛的兒子,可是他自己的心卻是這樣無法安定(這點也很重要,稍會再提到),因此他甚至讓這個女人在懷上自己的孩子後,還去墮胎。
影片最後就在女子與男子結束關係後,重新回到了影片開始的「尾聲」那一個章節。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圓形的結構,觀眾看到這裡才徹底搞清處導演要表達的,因為觀眾無法確知所謂的尾聲到底是女主角離開了那段不幸福的婚姻,還是那個不負責的男人,但不管是哪一個,很明顯的都是,女主角會再遇到下一個(爛)男人,因為這就是影片採取的圓形(輪迴)結構要傳達的重點。
因此,簡單的說,故事就是一個帶著金髮可愛兒子的失婚女性在都市中遇到的下一個爛男人…。
怎麼樣,這樣的故事聽起來很不吸引人吧?所以我說我無法真心推薦她,不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故事,導演卻用了些手法讓她有了許多值得玩味的藝術層面。
她除了我一再提到的特殊圓形結構外,其實觀影過程我常常覺得導演可能是佛教徒或者接觸過佛教思想,因為片中真的很多地方讓我想到我佛學課上的佛教思維,例如片中非常常出現女主角倚窗由高處俯瞰外面世界的視角,這個視角本身不算奇怪,但更常出現由空中直接俯視地面的視角,這個視角彷若老天在觀看眾生的角度,而底下的眾生一如那一再出現的地上爬滿各種難以理解的行車方向的十字路口,那個極度複雜的十字路口一如我們的人生,太多方向,卻也變成毫無方向的窘境,人生更有如那飛散在馬路上任由車子壓輾而不由自主翻飛的報紙一樣,身不由己,而這些正好跟我最近上的佛學課程中老師提到的一種佛教觀修法「四念處」相呼應(當然,你可以說我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但就佛教徒的觀點來說,佛法無所不包,所有世間萬物皆藏於此中,只看你是否能看到並參透其中奧妙)。
「四念處」的觀修法是小乘佛教的一種修行法門(我實在是一個非常初基的佛弟子,如果有說錯,請不啻指教,免得傳誤法),主要是讓人去體會人世間的萬事萬物皆無常不可貪著,因此當生厭離心,求超脫輪迴的解脫智慧。
首先,片中的圓形結構就非常符合佛教強調的輪迴觀念,人生的輪迴不只是前生後世的輪替,更是生命中我們一再無奈經歷而又身陷其中無法自拔的小輪迴(女主角從一個爛男人到另一個爛男人,可以想見她還會再遇到別的爛男人)。
再來,男主角對女主角忽冷忽熱,女主角問男主角:「你昨天不是還說愛我,想跟我生五個孩子嘛?」,男主角卻回答女主角:「那是昨天的事了!」,這正好符合四念處的「觀心不住」(傳統說法是觀心無常),意思是,人的心是這麼無常而瞬息萬變,不要說別人的心是這樣善變,連自己的心都無法安住於一處,這一刻我還愛你,也許下一刻我已經產生了厭惡感,但卻是毫無理由的,這就是人心人性,片中男主角至少是瞭解自己的,他跟女主角說:「我的心無法投入。」,也因此結束了拉扯的關係。
接著,四念處提到「觀受是苦」,意思是,人世間的痛苦來自於我們的感受,我們都貪戀快樂的感覺,一旦失去快樂的感覺(或欲望無法被滿足時)就會產生痛苦,女主角因為遇上男主角而心生喜樂,產生樂受,進而貪戀於「樂受」,但又因男主角的反覆,進而產生了苦受,因此就在這樣週而復始的樂受與苦受間流轉輪迴。
最後,四念處說觀法無我,意思是人世間的一切無常,因此人在其中正是那些被迫空轉的棋子,身不由己,被輪迴推著前進(正像前面提到的那在馬路上翻飛任由來車蹂躪的報紙)。
因此看這部簡單的電影時,彷彿讓我重溫了最近的佛學課,更深刻地體驗了老師上課說得四念處,而且不只是電影中的人生如此,現實中的人生更是如此無常無住無法無我,這也督促我要更有智慧去修習解脫之法。
註:四念處:
一身念處,觀身為不淨也。
身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內外,污穢充滿,無些淨處,故觀身為不淨。
二受命處,觀受為苦也。
受為苦樂之感,樂從苦之因緣而生,又生苦樂,世間無實樂,故觀受為苦。
三心念處,觀心為無常也。
心為眼等之心識,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故觀無為常。
四法念處,觀法為無我也。
法為除上三者所餘之一切,法無自主自在之性,故觀為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