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金馬影展執委會主辦籌劃的「光影的長河-影史百大經典華語電影」中英文專書,已於日前正式出版。
整個工程耗時一年餘,先是邀請122位導演、編劇、製片、攝影、剪接、美術、音樂、演員、影評、學者參與票選;華語影史百大電影名單於去年底出爐。前二十名影片分別是《悲情城市》(1989)、《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91)、《童年往事》(1985)、《阿飛正傳》(1990)、《小城之春》(1948)、《臥虎藏龍》(2000)、《一一》(2000)、《戀戀風塵》(1986)、《龍門客棧》(1967)、《花樣年華》(2000)、《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恐怖份子》(1986)、《愛情萬歲》(1994)、《黃土地》(1984)、《俠女》(1971)、《甜蜜蜜》(1996)、《英雄本色》(1986)、《無間道》(2003)、《陽光燦爛的日子》(1994)、《馬路天使》(1937)。
選出之後,由22位影評人分別針對每一部入選影片,進行分析及介紹它對影史的重要意義。金馬執委會並突破重重困難,完整取得100幀珍貴劇照的版權。而且全書採中英對照、全彩精美印刷,除了本地影迷趨之若鶩,也吸引了不少外國影展及電影學者的重視,認為是重新認識華語影史的參考工具!
「光影的長河-影史百大經典華語電影」書中除了「百大影片」、「五十大導演」的最終結果,也同時收錄了122位票選人士的個別名單,這部份也相當值得影迷玩味。
例如侯孝賢在《悲情城市》之外,個人滿意的不是最多人鍾情的《童年往事》(第3名)和《戀戀風塵》(第7名),而是更早完成的《風櫃來的人》(第23名)和被忽略的《南國再見,南國》(未進百大)。影評耆老黃仁則開出了一批眾人陌生的四0年代片單如《東亞之光》、《博愛》、《日本間諜》和《花蓮港》;相反的,上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何蔚庭選的卻都是1982年以降的電影,明顯深受新浪潮、新電影的洗禮。影后舒淇唯一選的主演電影,果然是讓她在金馬封后的《最好的時光》;而對近年合作密切的馮小剛,她卻推崇比較陽剛的《集結號》,而不是《非誠勿擾》。演而優則導的張艾嘉,片單中出現的《英雄本色》,不是吳宇森導演、而是龍剛1967年所導的版本。香港影后葉童則選了蔡明亮的《洞》(1998),不曉得是否因此惺惺相惜而接演了他下一部作品《你那邊幾點》(2001)?金馬影帝黃渤,1970年代以前選的都是大陸片,從李小龍的《猛龍過江》(1972)開始才有香港片,《悲情城市》(1989)之後出現台灣電影,大抵說明了他對港台電影的接觸時間。而近期推出最新紀錄片《牽阮的手》的莊益增、顏蘭權,只投了一部片,就是兩人的成名作《無米樂》(2005),可說是信心十足。
「光影的長河-影史百大經典華語電影」從名單到內容,都是電影人的心血與成果。它的詳盡與專業,也充分展現了對電影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