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1/06/24(五)16:30
地點:中山堂中正廳
出席:菲沃德(Faye Ward,電影製片)、康博偉(David Campbell,英國貿易文化辦事處代表)
紀錄:林君燁、吳欣穎
攝影:丁冠濠、鍾沛娟
Q1:如何讓奈傑史萊特(Nigel Slater)這位名廚願意把他的自傳改編成電影?並甚至說服名廚在最後一幕客串演出?
A1:當然在拍片之前,必須事先獲得他的同意,而他本人相當和善,很早以前就答應把這本回憶錄拍成電影,奈傑也常來到拍片現場,和編劇討論劇情細節,也提供許多關於自己童年時候的記憶細節。
Q2:本片用很溫柔的方式去詮釋,是否因為導演和製片都是女生,於是說故事特別細膩?
A2:也許吧!這本回憶錄本身比較負面,在拍片過程當中,我們希望詮釋繼母比較多面向,而不是只詮釋單面,畢竟她可能困在自己的情感當中。這是我們自己的想法,也許帶點女性觀點。導演本身也希望影片帶有奇幻的童話故事感覺,一開始就用小男孩的角度陳述,讓角色個性鮮明且更具故事性,也能讓電影變得比較奇幻輕鬆。
Q3:飾演繼母的海倫娜寶漢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是否有為電影增重,或是花很多時間學習烹飪呢?
A3:大家都知道海倫娜寶漢卡特是巨星,她在拍片過程當中也相當敬業。我不確定她是否有因為這部片增重,但我確定她絕對沒有為這部片減重就是了(全場歡笑)。她也花了相當多時間和奈傑本人討論細節,也許有人會覺得片中有些令人尷尬的細節或角度,但她完全不抗拒,把這些全都當做工作的一部分,並相當投入做很多的準備。
Q4:為什麼想拍這樣一部片子?
A4:如果真要說的話,我相當崇拜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他用獨特的方式呈現出眾所皆知的事情,他的電影故事也有相當有層次。
Q5:未來有什麼計畫?
A5:目前有一部片正在美國上映,九月也會在英國上映,此外有另一部片《Sex Education》(暫譯:性教育)還在製作中。
Q6:片中小男孩從小到大一直握著的黑膠唱片,有什麼象徵意義?
A6:真實生活中,奈傑的母親常在他小時候放這首歌曲,是由英國著名女歌手Dusty Springfield所演唱。編劇得知之後,決定將Dusty的歌曲融入劇本架構,彰顯他在電影中的位置。
Q7:片中的同志議題用很幽微的方式去呈現,有種未完成的感覺,請問導演為什麼會這樣處理這部分?
A7:這部片的中心思想,是一個小男孩放棄一切追求他的夢想與想要的生活,因此性向部分就顯得較為次要,當然也不希望性向的強度蓋過故事。
Q8:小男孩的父母親過世時,導演都用相當輕描淡寫的方式帶過,為何沒有呈現父母過世時的細節呢?
A8:決定不直接呈現畫面,在情感上,我們覺得這樣反而更能表現出死亡所帶來的衝擊
Q9:為什麼導演想要把這本回憶錄拍成電影?是因為深受故事感動?還是因為想分享這個故事讓大家知道?
A9:一方面因為這本小說用食物的觀點出發,食物在人生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卻很少在電影中被當作主題去呈現;另一方面是奈傑在英國非常知名,他的故事也很有張力和正向力。
Q10:片中準備許多食物,感覺相當費力,工作人員是否因此變胖了?
A10:工作人員的伙食相當好,在電影準備的六個月裡,大家都吃了很多東西,導演也學到很多烹飪技巧,但片中有些食物是道具並不能吃,也有演員對這些美食不太熱衷。
Q11:片中小男孩放棄一切追尋夢想,是因為這個夢想真的很重要?或是童年的不幸迫使他前進?
A11:這是一個很有趣的觀點,但我想答案只有奈傑才會知道,因為他本人在英國相當成功。我們想讓大家知道,一個人在成功的背後,其實要經過很多努力,而在他成功背後,也經歷了許多事情,包含他與母親的關係、和繼母的競爭,以及渴望得到父親的愛。
Q12:片中遇見的芭蕾舞男生,真的是影響他人生的關鍵人物?或者只是一個隱喻?
A12:真的有芭蕾舞者這個人,目前正在倫敦跳舞,奈傑真的經歷過類似的事,也確實具有象徵的作用,為主角想逃脫現況作出連結。
Q13:是否因為礙於片長,而剪掉一些關於奈傑的趣事?
A13:這本回憶錄在英國有發行有聲書,由奈傑本人唸長達六小時的內容,因為這部片把焦點設定在小男孩追求夢想的部分,因此刪除許多地方,所以也就沒有多加著墨在性向議題和他後來在其他飯店工作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