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妮卡‧楚特Monika TREUT(編劇、導演、製片)
莫妮卡‧楚特在她的電影裡,向來強調感受和觀影愉悅感;並且運用微妙的幽默感和溫柔細膩的態度來對待鏡頭底下的角色。— Frédéric Strauss, Cahiers du Cinéma
楚特擅長以前衛的影像風格及尖銳的批判內容,不斷大膽挑戰教條化的性別意識;及螢幕中墨守成規的兩性概念。例如,她鏡頭下悖於常理的女人,常是對抗社會的最佳代表。—Julia Knight, Sight and Sound
莫妮卡‧楚特在馬德堡的Philipps大學主修文學和政治學。她的博士論文-殘酷的女人 (The Cruel Woman)-主要在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 和 Leopold von Sacher-Manosh的文筆下對於女人形象的描述。楚特的論文於1984在德國、瑞士和奧地利等地出書發行。
楚特於80年中期開始編劇、導戲及並且製作幾部得獎的獨立製片電影和紀錄片。這些片子都曾在世界各大影展中放映(如柏林影展和多倫多影展),並且得以發行到全世界。楚特的影片特展也曾在墨西哥市、聖保羅、台北、多倫多、劍橋、赫爾辛基、薩洛尼卡、洛杉磯、里斯本和布拉格各大城市中放映。
楚特於1985與艾菲‧麥可齊(Elfi Mikesch)合導第一部劇情長片,片名為《誘惑:殘酷女人》這是一部具爭議性的電影,但它也成為次文化電影的經典。1988年《處女機器》更大膽探討同志議題。一位保守自閉的女孩,透過朋友的幫助,認清自己真正的性向,拋棄過去對愛情虛幻的憧憬。
1991《父親來了》運用喜劇片輕鬆地呈現出性別的議題。楚特慣常使用最通俗的故事,鄉下來的父親到紐約找她的女兒,結果他發現女兒的生活超乎他的想像,從中他和女兒各自對自我對性別對性愛有了新的體認。楚特於1994年開始合作執導一部跨國電影,《情慾/大家來談性》,由她負責歐洲的部份。
楚特於1992年開始執導紀錄片《雌性行為不檢》,片中描述四位「壞女孩」,其中有一位正是卡米爾‧帕格里亞(Camille Paglia)。另一部片《為非做愛》(1997),則是描寫一位挪威出生的Eva Norvind,及墨西哥一個B級電影明星。1999年在舊金山記錄拍攝的影片《忽男忽女》,主要描述一群舊金山的變性人,自在地遊走在性別的灰色地帶並找尋自我定位時,也發現重新看世界的方法。
2001年楚特完成《光明鬥士》,本片紀錄了身處於巴西上流社會的女子伊凡 (Yvonne Bezerra de Mello),她是一位全球知名的藝術家與人權鬥士。
她投身於混亂悲慘的貧民窟意圖藉由關愛、醫療與教育來拯救、保護流落街頭的兒童。自2003年,楚特開始在台灣製作《母老虎飛飛飛》,紀錄2004年代選期間,三位台灣女性的生活與心情,包括歌仔戲反串小生謝月霞、作家李昂與電影導演陳映蓉,老、中、青三代台灣女性的生命故事。該記錄片於2005年初選入柏林影展Panorama正式觀摩單元,之後並巡迴英國、巴西、美國等國之影展。目前播出的國家除台灣公視外,亦包括波蘭和希臘的紀錄片頻道。
自1990起,楚特開始在美國的各大專(Vassar, Hollins, Dartmouth)、藝術學院(SFAI)及大學 (UIC, UCSD)任教。並於德國漢堡的成立「土狼電影製作公司」(Hyena Films)。
英嘉布希Inga BUSCH(飾演蘇非‧史密特)
蘇非‧史密特:一位近40歲的視覺藝術家。她是個不同於一般傳統的魅力女人。在她藝術生涯中,因為她那聳動人心但卻又極具詩意的作品,曾讓她得過好幾座獎並且還拿到贊助金。
Inga BUSCH在德國為非常受歡迎及擁有突出演技的女演員,已經為數不清的電視電影及德國劇情電影擔綱演出,除了電視及電影之外,Inga BUSCH也熱愛劇場,她也是劇場先驅導演René POLLESCH在柏林的Volksbuehne劇院擔任班底演員,2004年在德國赫斯電影獎獲得最佳女演員。
英嘉布希Inga BUSCH近年電影作品
2007 Silly’s Sweet Summer
2006 Maria an Callas
2005 Stadt als Beute
2004 Go for Zucker!
2003 4 Freunde und 4 Pfoten
2002 Bibi Blocksberg
2002 Prüfstand VII
2002 Zeitbombenprinzip, Das
2001 Santa, Militärisches Sperrgebiet
2000 Stundenhotel, Unknown Friend
2000 Schrott – Die Atzenposse
1999 Virtual Vampire
1998 April Children
1997 The Castle, Vienna Murder Myst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