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MOVIE

2007.12.21上映【愛滋味 The Witnesses 】預告欣賞 :

預告欣賞 : 

【愛滋味 The Witnesses 】

2007柏林影展競賽片  繼《盛夏光年》《斷背山》後 最撼動人心的同志愛情電影
肉體比愛情,更甜美…… 上映日期 2007/12/21 

官方網站 : http://blog.sina.com.tw/film  

繼《盛夏光年》《斷背山》之後 最撼動人心的同志愛情電影

2007年金馬影展最受矚目的情慾之作
六次入圍坎城影展的法國後新浪潮電影大師泰希內的出櫃獨白

一樁日常的救援任務,啟發陽剛氣十足的警探另一種情愛的需索。溺水少年從水裡滑進了警探的懷抱,警探對妻子的激情反而更加火熱。那是1984年盛夏–縱情享樂的幸福時光,但歡愉卻在一夕之間變色,前所未有的衝擊,朝著情愛的免疫系統襲來……

坎城影展、法國凱薩獎最佳導演,「後新浪潮」最受尊崇的大師—安德烈泰希內最新傑作,網羅性感女星艾曼紐琵雅、演技男星米榭布朗等眾多坎城及凱薩獎影帝影后之堅強卡司,繼《野戀》後泰希內再次挑戰性愛的極限!

「我很難想像一部沒有半個青少年角色的電影。也許,正如楚浮所說:『電影,是電影人們和自身青春對話的橋樑。』」─ 安德烈泰希內

電影及演職員基本資料
法國, 2007, 35mm, Colour, 112min.
導演:André Téchiné 安德烈泰希內 (坎城影展最佳導演)
製片人:Saïd Ben Saïd
攝影Julien Hirsch
演員:Emmanuelle Béart艾曼紐琵雅 (《不可能的任務》,法國凱薩獎影后)
Michel Blanc米榭布朗(坎城影展影帝) Sami Bouajila山米布吉拉(《緊急動員》,坎城影展影帝) Johan Libéreau約翰利柏侯(《三人冷水澡》)Julie Depardieu茱莉德巴狄厄(《未婚妻的漫長等待》)
發行:前景娛樂有限公司

大師出手,全球各大影展爭相邀約

2007 柏林影展金熊獎提名
2007 舊金山同志電影節
2007 金馬國際影展「大師單元」
2007 南方影展閉幕影片
2007 莫斯科國際影展
2007 芝加哥國際影展
2007 愛丁堡國際影展

關於電影
電影一開場就立刻展現法國新浪潮導演們慣用的旁白主述與快節奏風格,讓人聯想起楚浮《夏日之戀》的敘事架構。艾曼紐琵雅飾演的女作家以旁白引領著電影的節奏,整部電影即是她未完成的小說 – 一場情慾糾葛,關於性與道德的見證。泰希內坦承受到《斷背山》乃為女性作者之創作的啟發,藉著女作家角色,紀錄並重新創作這個她被排除在外的故事。以80年代的「愛滋世代」為背景,這部泰希內自傳性角色濃厚的電影以「幸福時光的消逝」、「死亡」與「迎向希望的出口」三部曲為架構,以明亮陽光的色調,傳達出對青春的嚮往與愛情的渴望。

卡司陣容堅強
法國電影大師泰希內每次開拍新片,重量級大明星總是爭相演出。曾與他合作過《灰眼珠男孩》的凱薩獎影后艾曼紐琵雅 (《不可能的任務》《八美圖》),在本片有多場激情的全裸演出。對於泰希內細膩指導下的床戲,艾曼紐琵雅於柏林影展的記者會上坦承在演出的過程中,心理與身體都獲得了完全的解放,影片真實地記錄了她的角色對激情的探索與對愛情的渴望。片中另一個大明星則是曾榮獲坎城影帝的法國巨星米榭布朗,泰希內為他量身打造了這個中年醫生的角色。作為一個知名的出櫃同志演員,也是一個曾入圍坎城影展競賽單元的導演,米榭布朗與泰希內共同創造了這個角色,甚至可以說是兩人的自傳性綜合體,娓娓詮釋了兩人對青春無限的追憶。另一個坎城影帝則是曾與丹佐華盛頓、布魯斯威利合作《緊急動員》的山米布吉拉。傑哈德德巴狄厄的女兒茱莉德巴狄厄則在片中飾演一個婉拒一切情愛的歌劇名伶。在《三人冷水澡》演出精采無比的約翰利柏侯讓泰希內看到他所散發出的生命力,及活著的喜樂(joie de vivre),立刻邀他飾演少男馬努,則是本片最大的驚喜。約翰利柏侯將於2007年金馬影展期間來台宣傳,勢必將引發另一波對青春少男的迷戀旋風。

既復古又現代的電影音樂
電影使用了大量的80年代流行歌曲,由法國超級樂團Rita Mitsouko 所演唱的”Marcia Baila” 更是法國史上電台點播最多的歌曲,在在顯示泰希內對那個美好年代的眷戀。泰希內亦使用了幾首經典的歌劇曲目,包含了莫札特的《費家洛婚禮》以及維瓦第的詠歎調(歌劇名伶芭托莉的演唱版本)。耳尖的觀眾也可以聽出電影中使用了菲利浦葛拉斯為電影《時時刻刻》所作的動人配樂。

媒體佳評
這是泰希內最感動人心的作品。 —法國電影筆記雜誌

充滿節奏明快的生命力,呼吸著史詩格局,性的張力,耀眼的色調。令人激賞。—法國ELLE雜誌

情感的強烈爆發,難得一見的愛滋病劇情傑作,遠勝《費城》。—英國BBC

見證他人的死亡後,活著何嘗不是奇蹟!令人回味再三,是泰希內最棒的電影之一。 —Variety雜誌

角色介紹
醫師亞德安Adrien—米榭布朗Michel Blanc飾演
中年醫師亞德安,職場風光情場不順,他對初抵巴黎的馬努一見鍾情,領著他逛花都享人生,他不強求馬努,甘心品嚐著淡淡的幸福,沒想到,馬努不但愛上別人,還染上世紀絕症愛滋病……

作家莎拉Sarah—艾曼紐琵雅Emmanuelle Béart飾演
亞德安的紅粉知己—暢銷童書作家莎拉,家世優渥,美麗又自信。她初為人母,卻陷入創作瓶頸,更顧不得嗷嗷待哺的嬰娃。她尋找小說的靈感,也學著如何去愛,母親對孩子無私的愛…… 

警探梅迪Mehdi—山米布吉拉Sami Bouajila飾演
他是北非裔移民,陽剛躁進,有幸娶到富家女莎拉,對她的生活哲學卻完全沒輒,更不懂亞德安的同志文化。愛滋爆發的1984,警方全力掃蕩黑街妓女戶,沒想到,自己的性命,竟和愛滋擦身而過……

聲樂家茱莉Julie—茱莉德巴狄厄Julie Depardieu飾演
茱莉從外省北上巴黎學聲樂,職場新鮮人,付不起昂貴房租,只好暫住風化區的便宜旅店,不談戀愛,不搞樂子,只專心投入工作。她的弟弟馬努逕自跑上巴黎投靠她,即便無奈,也是最甜蜜的牽掛……

少年馬努Manu—約翰利柏侯Johan Libéreau飾演
他是西南部山區長大的孩子,在里昂唸完餐飲學校,闖入巴黎的花花世界,個性陽光開朗,最愛交朋友、找樂子。他的最大夢想是擁有自己的夢幻糕點屋,以及愛情,怎知道,命運對他一點都不公平……

導演安德烈泰希內André T&
eacute;chiné

「電影筆記」影評人出身的泰希內,追隨新浪潮前輩楚孚、高達、夏布洛的腳步,評而優則導,近四十年的導演生涯,是「後新浪潮」最受尊崇的大師。

人際關係是泰希內作品一貫的主題,他總以理性與感性兼具的眼光,冷眼審視角色在面臨人生難題時的選擇,而其中同志、妓女、黑道等邊緣角色,則再再透露泰希內的人文關懷與寬容。

1985年,泰希內以《激情密約》得到坎城影展最佳導演,也是茱麗葉畢諾許在影壇發光成名的處女代表作。凱薩琳丹妮芙則是泰希內最重要的班底女星,自《法國回憶》起,一路合作《鍾愛一生》、《似水年華》等片。描寫少年同志苦澀青春的自傳電影《野戀》,拿下法國凱薩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大獎;而最新作品《愛滋味》,則被譽為《野戀》再一部泰希內大師傑作。

作品年表
1970《寶琳娜》Paulina s、en va
1975《法國回憶》Souvenirs d、en France/ French Provincial
1976《巴洛克》Barocco
1979《白朗蒂姊妹》Les Sœurs Brontë/ The Bronte Sisters
1981《美國旅店》Hôtel des Amériques/ Hotel of the Americas
1983《歸鄉》La Matiouette
1985《激情密約》Rendez-vous
1986《犯罪現場》Le Lieu du crime/ Scene of the Crime
1987《無辜者》Les Innocents/ The Innocents
1991《我不接吻》J、embrasse pas/ I don’t kiss
1993《鍾愛一生》Ma saison préférée/ My Favorite Season
1994《野戀》Les Roseaux sauvages/ The Wild Reeds
1996《夜夜夜賊》Les Voleurs/ Thieves
1998《甜蜜愛麗絲》Alice et Martin/ Alice and Martin
2001《遠方》Loin/ Far Away
2003《灰眼珠的男孩》Les Égarés/ Strayed
2004《似水年華》Les Temps qui changent/ Changing Times
2007《愛滋味》Les Témoins/ The Witnesses

導演訪談
為何選擇拍一部講述八零年代愛滋病爆發的電影?

有許多純粹個人的原因:我想,我屬於「愛滋世代」,我有許多死於愛滋的親密好友,連我自己也彷彿死裡逃生、驚險脫離愛滋的魔掌。長久以來,我一直希望能拍一部以這段歷史為背景的電影,然而,我不想讓電影陷入全盤的憐憫、不幸或痛苦。於是,得經過長時間的醞釀,真人實事方能化為劇情,甚至轉為動作片、科幻片,像提姆波頓的《星戰毀滅者》Mars Attacks(火星人入侵地球)或希區考克的《鳥》The Birds(飛禽侵襲人類)。HIV病毒(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如瘟疫般蔓延入侵,不僅奪走千萬人的性命,更讓整個人類社會重新審視道德觀;探討性與道德的關係,沒有任何比愛滋爆發時更適合的年代,意義深遠,也切合時勢。性與道德,正是《愛滋味》的核心主題;我過去的作品不乏探討性與道德,然而一旦置入愛滋病的歷史框架,整個力道與衝勁都出來了。

你如何避免劇情中廉價悲情、灑狗血的一面?

我正希望《愛滋味》能除去此一巢臼。在片中,我們衡量活著的價值,我用動作片的方式去處理這個議題,最忌諱人們基於刻板印象而把電影貼上悲情的標籤。表達情感,可以是第一段火星人(也就是愛滋病毒)大舉進攻前的幸福時光,也可以是茱莉德巴狄厄(飾演聲樂家茱莉)演唱樂曲時的凝思與昇華。我不願見到情感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下,我希望《愛滋味》是一場對生命的禮讚。

為何從頭到尾採用艾曼紐琵雅的旁白敘事?

她的旁白作用就像運動賽事講評,引領電影的節奏。我腦海中有個形象:一名女子坐在打字機前,整部電影即是她未完成的小說。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藉由旁白沖淡電影的紀錄片成分,強化劇情片的形象。女聲旁白的靈感源自《斷背山》:《斷背山》的小說裡幾乎沒有女性角色,卻由女作家執筆;同理,我讓莎拉這個女作家角色,紀錄並重新創作這個她被排除在外的故事。《斷背山》帶給我很大的影響;美國電影往往懂得如何有力地處理這類傷害性的爭議題材,譬如《酒店》Cabaret、劉別謙的《生死問題》To Be or Not to Be、卓別林的《大獨裁者》The Great Dictator(這三部皆以二戰希特勒/德軍/猶太人為背景)。即便採取喜鬧的方式,也總比法國將這類敏感題材視為禁忌的做法、來得妥貼。電影的角色,正是傳達與再現。

你對馬努和梅迪第一場作愛戲有何想法?

我的風格一向單刀直入、謹慎佈局,拍性愛場面,當然不能畫虎不成反類犬,也不能把觀眾貶為偷窺狂;性愛戲最需注意的是:不能拍得太過火,導致觀眾整個抽離劇情,只注意演員的肉體,最後淪為色情片。

可否談談電影的結構?

電影明顯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幸福時光的消逝,彷若失樂園的終了;第二部分以馬努的死亡作結;第三部分則是迎向希望的出口,人們享受活著的奇蹟與喜樂。

倘若電影以馬努過世作結尾……?

電影會變得太悲觀,太沉溺於時代背景。我希望表達愛滋爆發如何改變這些人的命運,他們如何找到心靈的出口,和愛滋病的對抗,至今仍在持續……

所以才安排史蒂夫這個象徵性的角色?

他代表的是無牽無掛、四海為家、隨時能夠重新開始的類型,角色背景源自我的朋友,他來到巴黎,希望認識罹患愛滋往生的男友親屬,對方家人卻完全不想認識他。

你如何準備影片中的歷史背景?

我作了極大規模的史實考據,所有涉及到的行業、族群,都作了大量考察,許多醫學資料來自賈克勒柏屈教授(Jacques Leibowitch),皮膚學家米榭康希(Michel Canesi),以及成立愛滋協會的丹尼爾德菲爾醫師(Daniel Defert),愛滋爆發時,他不吝惜地在自家的公寓接待病患。劇本初稿中,整體主題比較激進,我將全片設定在馬賽,當時處處充滿恐同的反動人士,他們把同性戀和愛滋劃上等號,酒吧、牆上處處都是塗鴉蔑視的口號。後來,場景改到巴黎,只保留掃蕩同志新公園、風化區妓女戶的情節。我希望電影能紀錄當年歷史事件的衍進,但也不能阻礙到整體劇情的推衍。

你如何處理片中的光線及色調?

我盡可能保留顏色的明亮與色彩的豐潤,我聯想到許多威尼斯畫派的作品,尤其是對光線及對比的處理。簡言之,拍片只要選對時間,充分運用飽和的自然光,就能達到效果,但皮膚和面色容易偏紅或偏黃/綠,為此,我們花了許多功夫,一格一格利用數位處理調色,帶出明亮。處理這樣的題材,我最怕見到一部灰撲撲的電影,我希望《愛滋味》充滿陽光、明亮耀眼,至於演員,也希望帶出他們最寫實的一面。

馬努患病後,為何由外景轉為內景?

以內景處理,得以讓觀眾體會:愛滋病患如何繼續他們的人生?社會如何看待?愛滋被視為奇恥大辱、毒害瘟疫、見不得人的絕症。因此,馬努閉關在營區小屋裡,至於他如何面對死亡,許多來自我的親身經歷:他一方面得保護自己,一方面又渴望報復加諸於他的不公道。於是,隨後那場以他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