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搜自網路版權為原著作權人所有
身為1949難民第二代,我並不懷念所謂的外省菜。
印象中的外省菜,小時候常吃到的以江浙、湘、川居多,多半是上館子或者去爸爸朋友家吃到的。
今年五月曾回爸爸江西老家探親,每天都被迫大魚大肉,那個味道,馬上讓我想起小時候曾吃到的,就是重油、重鹹、很多勾芡(以及滿屋子彌漫的菸味)。以前都被長輩說挑食,現在想起來,才知道原來我是真的不喜歡。
但是這些菜色大部分沒有消失,只是混雜在日常生活的飲食中,一個中餐館的菜單會看到各省菜系,口味比起以前清淡很多,這應該是適應社會的自然變遷。
有趣的是,我最愛爸爸的拿手菜是梅干扣肉,問題是我去江西都沒吃到,我猜應該是爸爸在軍隊中跟袍澤學的吧?所以菜式的融合應該老早於台灣社會變遷前就開始了。(這樣說怪怪的,早期軍隊也是台灣社會的一部分)
至於「吃桌菜」的感覺,哪裡有消失?我和幾個朋友等固定咖,常常十幾人一起上館子,還是很熱鬧開心的。
原文出處 Fei Fei Ch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