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案例,就是在邱吉爾之前的首相張伯倫,他在歷史教科書上普遍被簡單的貼上綏靖派標籤,而受到後人蔑視,但後來的研究證明,他因為認為在他任內時期的英國,還沒有準備好作戰,需要透過不斷的談判,來爭取更多的時間,讓英國的國家戰爭機器可以動起來,因此,他不惜背負罵名,也要跟希特勒簽訂和平協議,雖然三番兩次遭到希特勒毀約,但我認同他所說的:「如果我要為坦克和防空炮的生產不足而負責,那我同樣也必須要為我們精良的空軍和海軍負責。」
更重要的是,在敦克爾克大撤退後,張伯倫加入了邱吉爾「反對和談」的陣線,確立了英國對納粹作戰的基本態度,如果知道這段史實,就可以理解偉大政治人物的思考,表面上可能是立場反覆,實際上其邏輯都是清晰,但不能公開訴說的,張伯倫跟納粹談和時,可以說我只是要拖延時間嗎?
如果,張伯倫是真正的綏靖派,那邱吉爾在台上慷慨激昂演講時,其幕後籌畫英國軍事動員的作為,是為了背叛英國嗎?看看他的公開演說,是如何支持邱吉爾的:「團結在新首相的領導之下,靠著我們團結的力量、無可動搖的勇氣,持續的工作與戰鬥,直到這頭在我們頭上甦醒的狂野猛獸,被徹底解除武裝和推翻為止。」
人性本惡,或本善的辯論,總是持續不斷,民眾黨到底愛不愛台灣,也曾經是個問題,這一次大法官投票完,這問題也可以蓋棺論定了,若還有躊躇猶豫的人,不覺得這一個提名很值得嗎?
很多人說抵抗中國侵略的戰爭已經開打,那麼所有團結需要的努力都是有必要的,民主自由社會的人,不需要相信領導相信黨,但是可以多想想,然後捲起袖子做!
原文出處 林秉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