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反應爐 全球唯二硼中子捕獲治療(BNCT)設施
1988年發生核研所副所長張憲義叛逃,導致美國派員來台灣拆除核研所的反應爐,阻止我國進一步發展核武器後,大家都以為台灣已再無原子反應爐,其實在新竹清華大學內,還有一座水池式反應爐,而且成功轉型為醫療用途,成為治療腦癌與頭頸癌的頂尖機構。
清大水池式反應爐是台灣首座核子反應爐,也是台灣目前唯一仍在運轉的研究用原子爐,1961年4月13日首次達到臨界,發生核能作用,同年12月2日落成啟用。隨著反核浪潮來臨,清華大學1982年起,開始規劃將這座原子爐改建為可進行「硼中子捕獲治療(BNCT)」的設施,2004年改建完成,讓台灣成為全世界目前唯二可以進行硼中子捕獲治療的國家,因此不少病患跨海求治。
硼中子捕獲治療 最常用於腦頸部腫瘤
硼中子捕獲治療是一種結合藥物與輻射線的精準癌細胞內標靶放射治療,利用腫瘤細胞對含硼藥物吸收的特異選擇性,當腫瘤細胞累積足夠含硼藥物濃度後,再用中子束對腫瘤區域照射,腫瘤内的硼藥物會與熱中子作用發生核反應,產生百萬電子伏特等級能量,這類核反應會將含硼藥物高的腫瘤細胞殺死,而對周圍未含硼藥物的正常細胞不造成傷害,可有效治療頭頸癌、腦瘤等。
早在1968年,日本就開始研究硼中子捕獲治療,而這種治療方式在頭頸癌成果顯著。2010年3月,清大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台北榮總癌病中心,以及日本京都大學粒子放射腫瘤研究中心簽署3方合作備忘錄,每年針對硼中子捕獲治療各領域深度討論,自此之後,腦頸部腫瘤病患在醫師評估後,可進入清大原科中心接受硼中子捕獲治療。
雖然當時仍屬於臨床實驗階段,但這項醫療設備已經過衛生署核准,全程有醫師及研究人員陪同,這項頂級醫療設備也是台灣首次有重粒子的癌症治療,與日本及歐美等國家同級。
病患由榮總轉介 2023年獲衛福部核准
衛福部在2017年3月點頭同意,將BNCT作為腦瘤及復發頭頸癌病人的緊急醫療;2019年,澳洲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透過外交管道,請求北榮、清大協助治療澳洲民眾,開啟了台灣首例外國病患BNCT緊急治療。
在清大與北榮合作進行BNCT治療逾10年後,2020年,清大原科中心獲新竹市衛生局核發BNCT硼中子強度監控儀醫療器材許可證。在此之前雖然已有超過120個治療案例,但受限硼中子捕獲治療屬高階醫療儀器、需經特殊核定治療,過去癌症患者需經醫院和衛福部核准才能接受治療。
到2023年,清大中子放射照射系統在6月獲衛福部核准,正式取得醫療器材許可證,象徵清華的硼中子捕獲治療技術成熟。
病患來自全球
清大原科中心一等核能師劉鴻鳴過去受訪時表示,設施是自己蓋的,但自己從來不認為原子爐有一天可以進入臨床、醫治病人,劉鴻鳴直言,想想病人聽到原子爐的反應會是什麼,原子爐原先並非醫療器材,到底是來治療,還是被當成實驗品。
不過在經過多年的努力下,過去曾被「妖魔化」的原子爐,搖身一變,成為癌末患者救命的最後一線希望,吸引從美國、澳洲、西班牙、義大利、瑞士、日本、巴西、新加坡、香港、中國等國病患跨海求治。
從2010年8月11日開啟第一個復發性頭頸癌臨床試驗迄今,已治療超過500位病人,頭頸癌治療後2年整體存活率為47%,整體反應率65%。腦部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恩慈療法亦有70.6%整體反應率。未來也將腦膜瘤、婦癌及乳癌等規劃為硼中子捕獲治療發展方向。
原文出處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