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台灣動畫產業從無到有
70年代,光啟社率先將卡通製作技術引進台灣,替日本代工的「影人公司」則訓練出台灣第一批動畫人才。技術與資源都欠缺,但憑著熱情,他們不斷地摸索、學習,夢想成為台灣¬的華德迪斯奈。我們所熟悉的《封神榜》、《三國演義》,在當時就已被一群20多歲的動畫先驅製成動畫長片。好萊塢著名動畫公司「漢納芭芭拉」甚至派資深人員來台,指導宏廣¬公司成為美國卡通的代工大廠。日式與美式代工的經驗深深地影響了台灣之後30年的動畫發展。
第二集:自製與加工的十字路口
1981年,《老夫子》漫畫率先被改編為動畫長片,動畫向漫畫取材蔚為風潮。但接下來的《烏龍院》與《牛伯伯與牛小妹大破鑽石城》的商業成就卻不盡理想,自製動畫之路並不樂觀。同時,台灣已成為全球動畫代工的重鎮,宏廣甚至接下迪士尼的訂單,顯示台灣技術的高水平。政府相關單位也積極培養出一批非代工體系的動畫人才,包括後來參與《花木蘭¬》的張振益先生。80年代末,動畫大廠紛紛至大陸設廠,台灣的動畫界再次面臨重大的時代變遷。
第三集:產業外移下的自我覺醒
90年代初,動畫產業西進大陸,蘇州、無錫等地盡是台灣動畫先驅的身影。然而,在輔導金、公視等的推波助瀾下,自製動畫的努力從未停歇,類型也更廣泛。本土題材的《魔法阿媽》引起共鳴,並與韓國合作;《孔子傳》由中日韓合資;改編自台灣漫畫的《Young Guns》則是台灣原創,在日本加工製作,「跨國合作」成為新顯學。90年代中,數位技術與3D電腦動畫嶄露頭角。網路革命更催生了Flash動畫,《阿貴》風潮預告了新世紀,新型態動畫產業的來臨!
第四集:國際競爭的危機與轉機
遊戲產業蓬勃發展,廣告與電影特效也廣泛運用動畫與數位技術, 3D動畫成為主流,國際間競合的態勢也愈加明顯。藉著創意行銷來開拓「自創動畫品牌」的國際市場,商品經營也成為重要課題。《紅孩兒》、《梁祝》、《阿貴槌妳喔》等動畫長片也在輔導金的挹注下,持續展現台灣自製動畫的堅持與實力。動畫技術不斷創新、新血在影展與各項輔導措施下逐漸嶄露頭角。回首30多年來的各種危機與轉機,21世紀的台灣動畫產業面臨著全新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