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曾經是全球實施軍事戒嚴最久的國家,從1949年5月19日國民黨政府頒布《戒嚴令》,到1987年7月15日時任總統蔣經國宣布解嚴,前後共38年,但白色恐怖並沒有因此結束,而是再過5年,直到1992年通過刑法100條修正案後,台灣人民的言論自由和人權才開始受到保障,也就是說,整整有43年,人民都生活在白色恐怖的恐懼當中。
1947年發生二二八事件,造成嚴重死傷,是台灣史上的重大悲劇。而不到兩年的時間,另一場挑戰國民政府威權的遊行,致使1949年5月19日頒布戒嚴令,史稱「郵電案」,是由台籍郵電工人組織發動的抗爭運動。那是1949年3月26日,台籍郵電員工不滿與外省人同工不同酬、同時提出「歸班」、要求爭取成為正式員工而走上街頭,當時也吸引對政府不滿的民眾加入,於是,2千人無所畏懼地從北門郵局出發,包圍了台灣省政府。
這是自日本殖民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以工人為主體的集體行動。結果,當時的省政府主席陳誠,接受了請願代表的陳情,但一個多月後,國民政府頒布戒嚴令,接下來還判處兩位老師死刑,其他33名工會重要幹部判處7到15年不等的重刑。從此,白色恐怖案件不斷,受難者超過2萬人,創傷至今都還沒癒合。
受難者之一、作家陳列,將自己在獄中切身遭遇和遺落的歷史寫成《殘骸書》,獲得2023年台灣文學金典獎年度大獎,希望能重新喚起大眾對白色恐怖的反思和記憶;同時,「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號召受難者及家屬,連署推動「519白色恐怖記憶日」,終於,2024年4月18日,時任行政院長陳建仁核定,每年5月19日為國定白色恐怖記憶日。台灣怎麼戒嚴的,一起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