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NEWS

超高難度的兩廳院首部原民音樂劇 紀錄片《很久》忠實呈現精彩全記錄



2011年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沈沒之島》監製:龍男‧以撒克‧凡亞思導演的最新紀錄片作品《很久》,劇中真實紀錄下兩廳院首部原民音樂劇的製作過程,本周末分別會在台北的「超越基金會」,以及花蓮的「阿之寶空間」進行放映,更特別的是阿之寶空間特別購買音樂劇的公播放映,有興趣想要回味當年盛況的朋友,不妨本周前往花蓮走走,重溫卑南族人在國家音樂廳裡的呼吸和歌聲。

國家兩廳院在1987年落成啟用,廳內的音場設計規格,當年採用自然音場設定,而這個設計是要讓聲樂用來自然演唱,回音可以在兩秒內消失,完全合於國際音樂演奏廳的設計規範。然而2010年兩廳院這個旗艦計畫:國家音樂廳第一齣原住民音樂劇要在這裡登場之前,面臨到空間裡最嚴峻的挑戰。

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邱瑗在紀錄片中就說:「國家音樂廳有個規定:『流行歌手是不能進兩廳院的』,因為他們唱歌用的方式是麥克風,而兩廳院這個建築物,要的是一個原音的傳達。」而簡文彬也指出:「我們在一天在練的時候,就真的有人問我說:『他們為什麼可以在這邊唱?』」也許這不是針對於個人的質疑,而是對於呈現形式的質疑。

由於這部音樂劇是多種舞台元素所組合而成,有國家交響樂團、影像敘事和舞台表演,因此音樂廳既有的設計空間,受到新的舞台藝術觀念挑戰。在紀錄片《很久》當中,負責硬體統籌的劉家明坦言:「國家音樂廳很少做這種外加的東西,可是這次有太多人、太多元素了,NSO的編制比較大,然後表演者也需要一些空間,所以只好往觀眾席延伸,不然演員沒有辦法走動,所以我們才會這樣改。」不只是人、還有器材、燈光、音響等等。

連負責影像的吳米森導演也表示:「總彩排的時候,他們一直要我修電影內容的聲音,但我知道這不是我的問題,這是空間音場的問題,連音響廠商也承認這個狀況。」當初設計國家音樂廳的時候,對於這種新形式的跨界表演,確實是始料未及的元素顛覆。

然而跨界演出的節目內容,也在考驗國家音樂廳的動線設計水準,負責歌手統籌張意頎在紀錄片《很久》中說:「因為其實是國家音樂廳設計的關係,舞台沒有辦法通到觀眾的側門,所有演員唱完卑南王那一段之後,全部廿餘人要從左舞台離開,然後下去到地下室一樓,最後再走一個通道,繞一大圈才能回到觀眾席側門的二樓。」

負責這齣音樂劇紀錄片的導演龍男表示:「我們自己的紀錄片攝影團隊,有幾次要跟著演出的卑南族人一起跑,就已經跑得非常吃力,團員們還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換裝,在紀錄片裡就可以看到因為緊張,甚至還扣錯了扣子。而且最後一定要同時開門,種種的複雜因素,是國家音樂廳的跨界演出之前,想都沒有想過的困難點。」

自三月開始進行《很久》紀錄片全台巡迴放映,本周末將會在花蓮的阿之寶空間,以及周日下午在台北市的超越基金會進行放映及導演映後座談;而特別的是阿之寶空間為了這次的巡迴放映,還自掏腰包向兩廳院購買公播放映,想要回味當年音樂劇的朋友,趁著這個周末可以前往花蓮,觀看紀錄片《很久》的同時,也再次回味那個來自南王部落的感動。

本周放映資訊
週六(4/7):  地點:阿之寶空間 花蓮市節約街27號  時間:下午兩點開始。
週日(4/8):  地點:超越基金會 台北市南京東路二段160號10樓  時間:下午兩點開始。
《很久》官方粉絲專頁:http://www.facebook.com/3kw2y.documentary
《很久》正式版預告片:http://youtu.be/xxwnPWq0ITc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