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BOOK

莊瑞琳 :《福爾摩沙意識形態》上市說明


謝謝從十二月二十七日起就開始預購、等待這本書上市的讀者。從書訊曝光後,可以感受到許多人對吳叡人老師這本在臺灣史研究傳播許久的博士論文,竟然有中文化的一天,有很大的期待。從2003到2025年,這條出版回鄉之路走了超過二十年。在本書即將付印的時刻,吳叡人老師曾提到,這次重新校訂自己多年前的著作是一段尋回逝去時光的過程,「修訂過程中,我沉浸字裡行間,耽溺歷史思想,彷彿回到了那段最幸福的歲月。」

這本書總結來看,可視之為對「敗者」的研究。從1895年成為日本殖民地,臺灣知識人經歷了連串的失敗:1914-1915同化會運動、1918-1920六三法撤廢論爭、1921-1934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31年共產黨與民眾黨受到鎮壓,一直到1937年禁止漢文版、同一年展開的皇民化運動,從政治、語言與文化,是一代代知識人敗退的過程。然而在第四章〈成為真正的民族〉,吳叡人透過臺灣日治時期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洪耀勳,提醒我們敗者仍可自由、仍可超越,臺灣民族的本質存在於未來。吳叡人寫道,洪耀勳必須相信「歷史命運下的臺灣人依舊擁有對未來預作準備的『人的自由乃至超越』」。是的,我們依舊擁有對未來預作準備的權利。

在一片失敗的氣息中,1941年金關丈夫在《民俗臺灣》創刊號卷頭語寫下如此動人的話:

讓我們愛護紀念物吧。然而,如果天意不許它存續下去──到底會如何,必須交給時間來決定──至少讓我們努力地留下完全的紀錄吧。

作為編輯的我,看到此處雖不免熱淚盈眶,但仍想否認這樣的宣言,而想試圖相信,我們努力所做的一切不會是紀念物,而是未來屬於臺灣人的共同命運。

(莊瑞琳/春山出版總編輯)
原文出處 春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