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MOVIE

台灣公共電視《IP@台灣》系列紀錄片自5/5起,每週六上午十點播出。



台灣IT產業先驅人物首度分享對台灣IC、PC產業發展的觀察
【台北訊】繼2001年播出「綠色矽島首部曲」系列紀錄片後,去年台灣公共電視製作「IP@台灣」系列紀錄片,以文化省思的角度,呈現台灣IC(積體電路)與PC(電腦)產業發展縮影,專訪到台灣IT產業先驅人物:前交通大學校長張俊彥、RCA技轉計畫負責人胡定華、神達電腦董事長苗豐強、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資策會董事長史欽泰、優網通國際董事長楊秉禾、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華碩電腦董事長施祟棠、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等,他們將首次透過鏡頭分享個人對台灣IC與PC產業發展的觀察,並對產業未來發展提出省思。

該節目將於5月5至19日,每週六上午十至十一點於公共電視播出。

IC設計翹楚─偉詮電子董事長林錫銘表示,現今,台灣的晶圓代工產業是全世界第一大,IC設計世界第二大,全球將近90%的筆電是由台灣製造!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長李世光更提出,台灣在重要的34項以上的信息和通信技術(ICT)產品,在全世界占全球前三大!其中有十幾個產品,在全球是市占率第一!這些傲人的數字背後所彰顯的台灣文化意涵,更值得探討。

因此,去年台灣公共電視接受國科會的委託,為美國電腦歷史博物館(Computer History Museum,簡稱CHM)首次製作美國以外之台灣IT產業先驅人物的影像口述歷史時,台灣公共電視更同步製作「IP@台灣」系列紀錄片,除專訪到九位台灣IT產業先驅人物,及CHM授權公視原先錄製的張忠謀影像口述歷史訪談,更進一步訪問到林錫銘、李世光,晴光電總經理蘇元良、台大電機資訊學院副院長陳良基、清大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吳泉源,以及美國CHM半導體主任羅斯瑪麗‧芮麥可(Rosemary Romacle)、西方通訊社科技財經記者艾迪生‧克雷格(Addison Craig)等,製作成『IC霸業的誕生』(5/5播出)、『當IC遇到PC』(5/12播出)、『科技人性化再出發』(5/19播出)共三集、三小時紀錄片,由榮獲金鐘獎肯定的紀錄片導演王船舷負責編導。

「IP@台灣」系列紀錄片從台灣921地震,全球關注IC晶片與電腦即將缺貨,突顯了台灣在世界產業鏈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開始;然後探索台灣發展專業代工、改變世界IC、PC生產鏈成水平分工的過程;再透過科技業大老們娓娓道來的訪談,與蒐集到珍貴的照片,回到1970年代IT產業誕生的歷史現場。看這些當年還都是二、三十歲的青年精英,如何在政府與社會打造的時代舞台上抓住機會,承擔與發揮開創者的角色,並藉由他們一路走來的思考與經驗,呈現出台灣IC、PC產業的自信與世界定位。

另外,透過業者、專家、學者們對產業的觀察,從中醒思出台灣社會的生活方式與集體心智,像是台灣人勤勞的民族性格,發展出速度快、彈性大的產業特質,以及要求標準化的代工體制,清大社會學研究所吳泉源所長不諱言:「標準化的代工體制其實也反映了我們社會講求標準答案的教育方式。」

21世紀,台灣IT製造業面臨更激烈的全球競爭,產品生命週期短,產品力求差異化,台灣IC、PC製造業要如何因應?受訪者則從經營策略、文化、教育等提出不同的思考。

「嗥嗥蒼狼:開拓台灣電子業新版圖」作者蘇元良更提出,台灣是一個海島型的經濟,過去,在孫運璿、李國鼎、潘文淵的帶動下,鼓勵了大家在台灣這麼小的一個地方支撐起適合大陸型經濟的製造業,進而數十萬台商在大陸帶動了約3000萬人投入製造的供應鏈,未來,我們更可以發揮海島型的這種冒險犯難,複製過去成功的模式,把這個供應鏈管理從台灣與大陸併合到全球,到全球去探索、掠奪資源跟人才,爭取更多商機。

對於人的行為、美感很感興趣的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領悟到:「未來要將資訊科技(IT)的技術當做工具來發展服務,服務是很大的」,而要發展服務,則是建基在technology (技術)上,再加上了解人的行為後,提供solution(解決方案),再打造business (商業活動)以求獲利,像facebook就是成功的案例,而台灣現在的商業活動(business)就是需要這樣的vision (視野)。

神達電腦董事長苗豐強說:「今天所賣出的一個成品,並不是賣出一個百分之百的產品,那只是產品的一半,另外一半是銷售支援、客服中心、物流和逆向物流等等一切,當然也包括日後軟體的下載,這也是這個產業令人興奮之處。」

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長李世光更期待IT製造業「引進文化以期待提升附加價值。」而教育、創新也必須跟進。另外,「IP@台灣」更巧妙地運用動畫、戲劇情境幽默呈現這些有趣的觀點,不同於一般財經趨勢報導節目,讓觀眾從文化省思的角度,重新定位台灣IC、PC產業。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