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海堂影評:世界崩壞之後──3D《鐵達尼號》(美國/James Cameron)

原文出處:https://www.facebook.com/BlackBoxPaper《黑箱作業》


百年以前鐵達尼號沉沒,1997年首次浮上大螢幕,十五年後,鐵達尼號再次掀起滔天巨浪。

當年我輩只有七歲,初上小學,哪懂什麼電影,只知道跟著媽媽走。有艘華麗的船,傑克愛肉絲,肉絲沒有穿衣服,車窗上的手印是什麼意思?後來船沉了,好多人死掉了,肉絲活下來變成老婆婆。媽媽們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可能有這麼一點是慶幸自己的小孩沒有滿場跑造成其他觀眾的困擾。今年我二十二了,仍然不知道當年媽媽們的眼淚是為了什麼而流,但我的確也痛哭了一場。

什麼樣的電影經得起十五年後再登上戲院被觀眾放大檢查的考驗?為什麼《鐵達尼號》仍是感動這麼多人?毫無疑問,《鐵達尼號》已成不衰的經典,無論多久都能鑽進觀眾的心底。《鐵達尼號》到底有什麼魔力?是傑克與蘿絲激昂卻短暫的真愛?是堅守職業道德的樂隊?用生命扛起責任的船長或舉槍自盡的船員?這些都是,但也都不是。

《鐵達尼號》預言世界的瓦解。一艘外表看似無間不摧、華美絢麗的巨大輪船,其實並不想像中的美好。鐵達尼號象徵了人類社會的構成,船艙的分層同等於社會階級。鐵達尼號的外觀只是表像,影片中也只少數出現幾次全貌,精華其實在船內。拍攝從上層至下層,精準的描繪了社會階級的殘酷與現實。透過不同階層的人們的生活方式、談話內容呈現了世界的真實樣貌。頂層的貴族們享盡榮華富貴卻總是言不及義生活空洞,越往底層走,中下階層的人們生活刻苦。權貴們不會知道,當畫面一路下探到機房船艙,真正使這個世界前進的,其實正是他們不屑一顧的人。

導演柯麥隆善用對比手法與巧妙利用鏡位,應該說,《鐵達尼號》的精隨就在於這兩點。由外到內再由上到下的勾勒出世界觀之後,再用高低鏡位凸顯出身分差異。蘿絲與傑克的故事對我來說最感動的並不是愛情,而是這兩人的結合,象徵了社會合解的可能。一開始傑克對羅斯總是仰望,在相處中才逐漸平等,經過那一場晚餐之後,一個應屬高階的大家閨秀,終於仰頭瞻望著在大鐘前準備帶領蘿絲前往另一個世界的傑克。

蘿絲與傑克也自成強烈對比。女方生活看似無虞、身處社會頂層,其實卻是籠中鳥,強烈渴望著自由。傑克一生漂泊口袋空空,卻擁有蘿絲渴望的一切。在一趟航行中,他們為對方開啟了此生從未體驗的生命境界。愛情只是表面,真正深刻的其實是靈魂的交換與開展。被胸衣、被母親、被未婚夫束縛的蘿絲為了傑克寬衣解帶,脫下所有防備的一段,徹徹底底的展演了女性的自我解放,達到了真正的自由。

柯麥隆無所不用其極的嘲弄權貴,重重的賞了對表像深信不移的人們一巴掌。他也諷刺宗教,諷刺在生命將逝的前一刻只懂得緊抓虛無的神靈的人。但這些尖銳的表現方式中,其實也看出柯麥隆對世界的悲憫。人類如此渺小脆弱,輕易的就能摔碎折斷,墜入海中眼睜睜看著死亡降臨仍無能為力。他歌頌純粹的道德,沒有任何目的的善行。他向所有真誠面對生命、誠實對待自己與他人,深深致敬。

《鐵達尼號》不是愛情故事,它是對重新釐清世界的哲學思辨。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