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週,國民黨平地原住民立委廖國棟質詢經濟部長沈榮津時,引發了「國語」與「台語」之間的爭議,讓我想起以前看過,朋友轉貼的這張圖。
二十幾歲的時候,有一回我帶大學辯論社的學弟妹到福州去參加海峽兩岸大學生辯論賽。兩岸的辯士們相處很融洽,某天早上相約一起去吃早餐,現場除了台灣的幾所大學外,還有廈門大學、福州大學、以及忘了是福建師範大學還是閩南師範大學的辯士們。
在大家聊天正熱絡的時候,有幾位台灣的同學互相用台語交談了起來,內容是對於人在現場對岸同學的評論。
我當時整個嚇翻,冷汗直流,趕忙制止他們,還好對岸同學們不怎麼介意,大家還聊起台語與現在福建閩南語的異同處。
我一直在想,「台語」為什麼叫「台語」呢?最常聽到的說法是,閩南語在台灣經過幾百年的演化,產生了許多在地化的特徵,因此不再是閩南語,已經是一種新的語言了。
我也覺得現在的「台語」與當初的閩南語已經相當不同了,像是繼受自日語的許多內容便是因為台灣的歷史進程而獨有的。至於有沒有不同到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新的語言,這個屬於語言學範疇,我不懂,留給專業判斷就好。
我感到疑惑的是,為什麼當閩南語在台灣在地化之後,它的新名字是「台語」?台灣現在使用的「國語」與對岸所使用的「普通話」,經過70年的分隔演化,無論是用語、發音等,也已經相當不同。那麼,再過幾百年,如果它們更不同了,會不會有一天,現在的「國語」到時候也可以改名叫「台語」了呢?
除了各種原住民語言之外,「國語」、「閩南語」、「客語」在台灣都是演化中的外來語,我不覺得任何一種語言有資格主張自己才能成為代表台灣的語言。尤其在經歷過國語霸權的歷史之後,我們必須要更小心。
所以,我很反對「台灣人就應該要會講台語」這種論述,應該要推動的是每一種母語文化的保存,無論你的母語是原住民語、客語,甚至印尼語或越南語,當然也包括「台語」與「國語」。
我聽過不只一位原住民朋友向我抱怨,他們被質疑過為什麼不會講台語。還有位能操一口標準國語的沖繩原住民朋友,說他來台灣跟政府單位開會的時候被笑,官員們揶揄他來台灣做生意怎麼可以不會講台語。
我對台語並沒有負面印象,相反的,也相當憂心年輕一輩的閩南移民後代已經不會講母語的危機,並支持台語文化的復育與發展。
但是,我們必須要知道,任何一種語言的復興,其目的都不該是為了在台灣社會或文化上取得甚麼主導地位與主體性。生活在這座命運多舛的小島上,多元包容的移民文化,才正該是我們的特色。
原文出處 賈文青德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