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TAIWAN

劉家仰 : 臉書的ㄆㄚ妹仔術 20200520


有些人的社群版面幾乎是轉貼別人的文章或是影片,發文頻率極高,一天發文有時破幾十則;但每篇自己也沒什麼註解或是看法,按讚數也是寥寥可數,要破個位數都難。這不一定是他們沒朋友,有些只是把社群網站當作資料庫,儲存自己網路上欣賞的文章或是喜歡的影片罷了,我很多朋友們都是如此;但有些人就不是這樣。

不是這樣的人,若去觀看他們的帳號頭像,都是不放自己照片的居多。看起來很像假帳號,但其實真有其人,而如此做的原因,我猜是他們也很想吸引別人關注,獲得共鳴或是尊重,也希望可以在網路上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才會有如此的舉動。

如果這類人真是這樣想,那方法就錯誤了。

這就像我有個單身的男性朋友,他想要多認識異性、多跟異性接觸。所以每天從早上開始,他就轉貼網路的政治新聞連結給異性,一天傳訊下來也不少則數。這樣的舉動並不會拉近彼此的距離,反而可能引起反效果。異性的反應通常是從會回應,到回嗯嗯或哈哈,到已讀不回,到封鎖。

如果這類人不改變方法,那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無法有所進展。漸漸地,他們想認識異性的初衷也會一點一滴地消逝,轉變成憤世嫉俗、轉變成好辯易怒,開始出現反社會人格。看到不爽的或是影射到他的文章就開始留言反嗆,希望在那兒能引起論戰、引起大家對他的關注,渴望從中獲得一點點滿足感、一點點被看見、被需要的感覺。就像小孩子會用哭與尖叫來吸引父母,國高中的學子會用叛逆的言行來吸引異性一樣。

但這樣他們跟目標近了些嗎?其實沒有。

他們由此獲得被看見、被討論只是一時的,並且是非正向的。這要讓異性從注意他們,進而喜歡他們,還是有很大的距離,更可能因此加大距離。只能說方法用錯,就是與目標南轅北轍。而若要「改變」這樣的狀況,當然就是「改變」自己、「改變」言行舉止。我們不可能不改變一些狀況,就希望改變結果。

所以如果你想認識異性卻不得其門而入,可以跟我聊聊,可以給你的建議我不會瞎搞你,況且我也不會去搶你喜歡的對象;但如果覺得來嗆我的言論會讓你靠近異性近一些,我只能說你太天真了。當然,如果來嗆我能讓你獲得一絲絲的滿足,那也是要恭喜你,畢竟不求改變的你也只能靠這種小確幸來開心幾分鐘了。

這樣來嗆也不會增加妹仔對你的好感度啦
反而加深妹仔對你的反感度啦

原文出處 劉家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