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TAIWAN

疫情後的綠色紓困與復興:碳排減少只是一時,全球環境仍存危機


作者 / 魏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疫情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減少,恐為曇花一現

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不僅僅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它所造成的影響是全面性的,包括工業生產停擺、經濟與交通活動限縮、勞工失業等。除了經濟與社會衝擊之外,這場全球疫病流行也帶來了另一個乍看之下頗為正向的影響:由於工業與交通活動的下降,溫室氣體排放在全球尺度內大幅降低,例如中國的碳排量便減少了25%,美國太空總署的衛星照片也顯示中國的空氣污染大幅下降,專家亦預測今年的排放程度可能將是十年前金融風暴以來的最低水平。
    
日前,環保署長張子敬更在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報告時指出,原本可能無法達標的「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15年減少2%」的目標可能因為疫情的關係而有機會達成。
    
疫情所導致的工廠停工、各國嚴格的邊境控管及旅行禁令、交通量縮減等因素,確實皆可能暫時下修各國的電力與能源需求,進而使溫室氣體排放出現暫時性的減緩。然而專家們也再再警告,未來一旦疫情獲得控制,各國原先趨緩的經濟活動、交通行為仍然將止跌回升,甚至可能會為了彌補疫情所造成的損失而較過往更為密集,且可能為了刺激經濟復甦而放寬某些環境、汙染法規,如此一來對於長期氣候變遷調適的目標而言甚至可能有負面效應。
     
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氣候與經濟副主席Helen Mountford便警告:「在大流行退去之後,各國政府與企業可能會回歸到它們認為有效的做法上,這幾年來因為環境考量而暫緩的燃煤與化石燃料計畫可能會輕易死灰復燃」。  
    
這次疫情也對大眾交通運輸帶來嚴重衝擊,Google於2月至3月間的用戶位置數據統顯示,歐美各國的大眾運輸使用率以及工作場合造訪率都驟降,例如英國的大眾交通使用率降低了75%,工作場合造訪率下降55%。在尚未經歷封城政策的台灣,雖然包括捷運、火車與公車在內的大眾運輸站造訪率只下降了24%,但工作場所造訪率卻也僅降低了1%。由這些數據可知,一方面疫情期間民眾對大眾運輸工具普遍不信任,另一方面仍有一定比例的人持續前往工作場所,這意味著有部分的地面交通將由私人交通工具所取代。
     
若疫情在未來獲得控制,包括通勤、旅遊在內的交通需求開始回升,然而在一定時間內人們可能依然傾向避免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這將導致來自汽機車等私人交通工具的排放量大量增加。
    
疫情衝擊再生能源全球供應與需求,減緩綠色轉型

疫情所造成的排放減少不僅只是暫時性的,其他層面的衝擊更可能會根本性地威脅低碳能源轉型與氣候行動。舉例而言,疫情所導致的生產停擺將首當其衝地影響再生能源的全球供應鏈。本次疫情的爆發地中國本身是全球風機與光電零組件生產大國,疫情所導致的停工將對中國今年的風電與光電生產有一定程度的衝擊,也可能會影響到其他國家的開發計畫。能源諮詢公司Wood Mackenzie在今年2月時便預估,本次疫情將可能會影響中國風電裝置量達10%到50%,而仰賴中國風電零組件的美國風電產業也將連帶受到影響。
    
對於仰賴全球供應鏈的再生能源開發業者來說,能否在項目計畫期程中的特定時間點及時取得關鍵零組件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可能會對影響他們能否獲得稅收抵免(tax credits),美國再生能源協會(American Council on Renewable Energy)的執行長Greg Westone便表示「稅收抵免對於再生能源業者的融資而言是非常關鍵的元素,而這些稅收抵免都有相當嚴格的死限」。在工廠停工、交通禁令、員工返家等影響下,再生能源製造業面臨相當大的市場不確定性,全球各地許多再生能源的開發計畫都面臨著程度不一的延宕狀況。
    
疫情全球大流行嚴重衝擊全球能源市場,也對再生能源的需求與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例如BloombergNEF便下修了對於今年全球光電需求量的預測值。
    
以歐洲為例,經濟生產停滯使得電力的需求與價格都大幅下降,進而影響到碳價,報導指出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ETS)的碳價近日跌至每噸二氧化碳16.32美元的程度,相較於去年夏天為每噸二氧化碳30.46美元。低電力價格與低碳價對於氣候行動以及綠色轉型來說並不是什麼好消息,這一方面意味著汙染者所需承擔的財政成本減少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再生能源將面臨來自化石燃料更為強大的競爭壓力。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也警告當前的國際石油價格暴跌將對能源轉型帶來負面衝擊,低廉的油價將會降低各國轉型使用潔淨能源(clean energy)的成本誘因,使得人們繼續仰賴廉價的化石燃料,而非致力於提升能源效率與投資在低碳能源選項上,也可能會拖緩交通工具電動化的步調。
    
許多專家學者也指出,如果政府為了振興經濟而對化石燃料祭出短期的資金紓困,那麼這將壓縮、排擠潔淨能源的發展,使得投資在潔淨能源上的資金轉移出去,同時也弱化了政府與產業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的長期承諾與能力。史丹佛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教授、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的主持人Rob Jackson便表示,在國際經濟崩盤的情況下,雖然溫室氣體排放會因為產量減少而暫時下降,但氣候調適行動也會隨之減緩,「在政治領域,照顧就業變得比照顧環境更為重要,假如企業蒙受損失,他們可能會延遲甚至取消需要事前投資的氣候友善政策」。
    
這次的全球疫情大流行對氣候行動來說是個重要的轉捩點,它可能導致各方長年推動的綠色轉型遭遇重大挫敗,阻礙各國擺脫對化石燃料的經濟依賴。倫敦帝國理工商學院教授、氣候金融與投資中心執行長Charles Donovan便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全球經濟所面臨的各種衝擊與危機,其根本原因正是由於各國經濟過度依賴化石燃料,導致全球經濟暴露在石油市場的劇烈變動之中,而例如本次疫情全球大流行這種不可預期的全球危機,則使得情況變得更加惡化。
    
面對這波危機,各國政府更應該致力於發展潔淨能源、落實綠色轉型以降低未來的風險。全球性氣候行動組織350.org的負責人Bill McKibben更提醒我們:假如各國在這波危機中學到的教訓是「回歸現狀」,那麼病毒將會嚴重威脅氣候行動的進程。

政府及企業對於潔淨能源承諾的試驗

我們眼下所面臨的並不僅是一場公衛危機,更是一次結合了疫情全球大流行、國際油價暴跌以及金融市場風暴在內的全球複合性危機,倘若又缺乏具有前瞻性的復興方案,更將嚴重威脅低碳能源轉型的長期願景與條件,進一步惡化早已迫在眉睫的氣候變遷危機。不過危機同時也是轉機,這次全球疫情向我們清楚地揭示了仰賴化石燃料的世界經濟有多麼脆弱,同時也為世界指出了轉型的方向。
    
國際能源署便表示「當前情境是對政府及企業對於潔淨能源承諾的試驗」,亦指出目前偏低且可能持續下降的利率有助於大型潔淨能源計畫的融資,暴跌的國際油價也有助於各國政府趁機降低或是取消化石燃料補助。國際能源署進一步指出,全球有超過70%的能源投資是由政府直接或間接驅動,因此倘若各國政府可以將能源轉型的目標放置於其經濟紓困方案的核心,強調各種潔淨能源、能源效率技術的發展、運用與整合,將可有效地將這些能源投資導向更為永續的方向。
     
簡言之,今日全世界所面臨的全球疫病危機向我們指出了往日的弊病與未來的方向,面對這場複合性的全球性危機,我們需要的不是短視近利的傳統紓困思維,而是全面性的結構轉型,強化氣候治理的強度,落實政府與企業對綠色轉型的承諾,並抗拒持續依賴化石燃料的誘惑。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進一步闡述「綠色紓困」的概念與實踐,強調不論何種經濟復甦計畫,都應正視「氣候變遷」這個對人類社群之未來有不可逆的深遠影響的迫切挑戰,因為「我們有責任,以更好的方式復興」。
     
(本文刊登於2020年04月21日 關鍵評論網之投書)
原文出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