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兩場座談於昨(1月31日)在文大舉行,針對「從兩岸電影現狀,談如何創造兩岸電影市場雙贏」與「當電視遇上電影,談影視產業的共生共榮」,兩岸影人有非常精采的熱絡交流。
昨上午座談題目為「從兩岸電影現狀,談如何創造兩岸電影市場雙贏」,製片黃志明認為兩岸合作要先明確需求是什麼,他認為臺灣需要大陸的點子和創意,臺灣對大陸的需求大於大陸對臺灣的需求,「大陸扮演好萊塢,有發達的工業體系,臺灣扮演英國電影,研發新品種。」
大陸影人中, 趙 君認為沒有必要怕好萊塢,「處在價值觀搖擺的時代,具有搖擺價值觀的電影在大陸受歡迎,這是中國電影不斷有奇蹟的前提。」但劉漢文則表示臺灣電影的輔導措施值得大陸借鑑;而劉嘉認為中國電影市場肯定能成為世界第二大市場,但引進片增多才造成大國產片危機被媒體放大。
下午座談題目為「當電視遇上電影,談影視產業的共生共榮」,導演張一白笑說電影導演現在都面容憔悴、萎靡不振,電視劇導演滿面紅光、肥頭大耳;導演尹力也認同「電視導演輝煌燦爛,電影導演又灰又慌又慘又爛。」學者周星認為電視在宣傳電影、傳播電影,使得電影具有更大眾化的影響力。
臺灣電影資料館館長井迎瑞認為「電視與電影的結合提供了一種美學的可能」,有電影的精緻化影像,但又不是電影影像風格,是電視電影的美學;但製片李烈卻認為臺灣電視觀眾與大陸相反,「台灣都是很幼稚的年輕人在看偶像劇。如果遷就這批電視觀眾拍電影,電影也會變得很幼稚。」
最後還出現小小辯論,學者李天鐸認為臺灣不具備電影工業基礎,不整頓好自己兩岸合作沒出路;李烈則回應臺灣工業制度正在形成,好萊塢制度化是不能複製的。可惜時間不足,雙方無法再做更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