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白蚓影評:【Play】種族、衝突、反歧視

原文出處:http://wil891607.pixnet.net/blog(幼部屋)


有些事情要先說。我不會假裝我懂這部片。這麼一個大師級作品,早已超越我經驗中對電影粗淺的理解能力。無可諱言,它真的很厲害。

厲害在哪?從技術面來看,魯本奧斯倫一景一鏡的場面調度,不論是演員演技、走位、構圖設計或是對場景的思考,看似隨便實則精準直接,根本就是高難度的導演功力展現。我一直在想,影片中除了主要角色的演出,到底什麼是真的,什麼是演的、設計出來的?如某一幕在電車上,長鏡頭到了最後幾分鐘,電車轉彎露出躲著的賽巴斯丁。如果是在真實運行中的電車上拍,不對列車軌道有一定的熟悉,怎麼可能算的這麼精準,剛好在那個時候轉彎?

然而,再多再強的技術,畫面再美、歌曲再動聽,內容不好、想法不多也只能是個藝匠。奧斯倫這種旁觀鏡頭,容我如此比喻,就好像一把鋸子鋸開IKEA看似完美家居的假象,冷冷的呈現瑞典當代種族與社會衝突,卻又想粉飾太平的心態,這才是「大師接班人」頭銜的真正緣由。

五個黑人男孩,指控兩個白人男孩賽巴斯汀、凱文與一位亞裔男孩約翰偷了他們的iPhone,並脅迫他們四處遊走。而這三位男孩為了息事寧人,於是乖乖順從,終被設計洗劫一空,仍默默吃下悶虧走人。

論動機,角色的生長背景並沒有交代太多,但其行為模式不難了解。外來移民到了異國定居,自然會形成群居生態。因與外界既有族群有所隔閡,所以更強調團體、群聚概念。《教父II》初入美國的義大利人,彼此相互照應,凝聚形成黑幫管事,就是其例。

但這還是有一個問題,難道這些黑人男孩不是因為好玩而做出這些事?我們不知道他們的家庭是貧是富,可能也沒有不得不搶劫的需要。有人說是為了尋求自己的社會定位,但在瑞典這麼致力消弭種族差異的社會,非裔移民會有「你覺得黑人就是爛,那我就爛給你看」這種心態?

或許不應該這麼想。一開始當兩位白人小孩跟亞裔小孩約翰走出辦公室,辦公室的小姐馬上拿著抹布擦拭亞裔小孩摸過的玻璃,其他小姐經過還會指著有哪個地方沒擦到。原來歧視不是消失,而是政治正確之下,歧視被隱藏起來了。

隱藏起來,人就不坦白。而在反歧視的旗幟下,刻意去強調政治正確,說不定也是另一種型態的歧視。為什麼咖啡廳的店員、電車上的乘客,看到這些霸凌現象而不出手?前者是因為還沒發生事情,後者是因為黑人男孩表現強勢,不敢去得罪所謂的「社會弱勢」所致。冷漠的底下,是不想惹麻煩的名哲保身。一旦出手,或許就像接近片尾那對為兩個小孩出氣的同性伴侶,為了所謂的社會平等、強勢弱勢的問題,又和路人牽扯不休。

一切就說得通了。魯本導演在座談中表示,他是想用情境去描述情境對人的影響,在現今這種刻意消弭刻板印象的情況下,以一次刻板行為去觀察人們的反應與影響。如同主線之外,火車上的搖籃事件一樣。其實把搖籃收到某處就好,但站務人員明顯想要處理掉,卻為了顧及搖籃所有者的權益,用廣播苦苦哀求,反而弄得人盡皆知,自己更顯得裝模作樣,鬧出笑話。國家機器運行的矛盾,作者觀點在此表露無遺。

我不會假裝我懂這部片,以上所述也只是個人的觀察,正不正確很難說。《Play》有很多的細節值得玩味,粗淺如我也不是一時之間能夠領悟通透。不過寫到這裡,我不禁也希望能夠在台灣這片土地,看到類似的作品出現。

移民、移工、原住民、性少數,台灣的歧視心態其實並沒有少於其他地方多少,也有著像是片中的瑞典,那種自認平等多元,息事寧人的河蟹態度。而在主流媒體較偏向多數的情形下,少數的權益被邊緣化、汙名化,這麼赤裸裸的歧視也被正當化、合理化、通俗化。儘管是在諷刺,《Play》片尾的音樂課還可以看到多元文化和諧共處的企圖,可是在台灣連這些都看不到,只有主流的自以為是。哪個比較悲哀?觀者自有論斷,我這麼偏激就不多說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