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原文出處:http://ent.xinmin.cn/2012/11/25/17319446.html(大陸新民網)
本文為【搜狐娛樂評論頻道】特約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
準確來說,摸清金馬獎的得獎規律比奧斯卡還難,原因除了小眾評審團的隨機選擇,每年人員不斷更換,它還涉及了三地電影的互相角力。臺灣失勢的時候,它要依靠內地電影和香港電影的捧場。臺灣電影復蘇後,他們也大大方方地把獎項頒給了台片。正因如此,當看到《神探亨特張》拿了最佳影片,無數人狂想叫駡。試想,這個獎發給《奪命金》、《浮城謎事》或者是《女朋友-男朋友》,本屆金馬獎的負面聲音都不會有這麼多。儘管評審團可以解釋說,《神探亨特張》只是比《奪命金》多出那麼一票,然而就是這麼一票,導致了金馬獎在公信力上的倒退。
其實,從沒有一個獎項能做到真正的公平中肯,但是它可以做一系列的嘗試和努力。金馬獎的結果告訴我們,確實有一撥評審很喜歡《奪命金》,而分析復審跟終審的15人評委名單,除了蔣雯麗和孔靜蕾,其他是以港臺評委為主。那麼,問題就變成了這撥人怎麼會喜歡上《神探亨特張》?喜歡《神探亨特張》不難理解,然而,把它推為一整個年度的最佳影片,問題的性質就變得嚴重了。不好聽地說,這幫評委在《神探亨特張》身上寄託了某種獵奇和想像,這種想像過於強烈,以至於它們忽視了電影的各種硬傷。因為很不巧,《神探亨特張》恰是一部滿身硬傷的電影――別理另外那兩個技術獎項。無論《奪命金》、《浮城謎事》還是《女朋友-男朋友》,它們都比《神探亨特張》更像一部電影,更有藝術上的追求,有主題訴求,動機確鑿。而《神探亨特張》,無論怎麼看,它都像是搭台唱戲的玩票作品,裏外都不是個味道。
回顧《神探亨特張》的發跡道路,原因可能也很簡單。初審評委有明確表示喜歡它的,中間又受益于兩地文化圈人士的往來,像賣書的,像微博上的眉來眼去,《神探亨特張》開始形成了小圈子的口碑效應,最終完成了逆轉。由於《神探亨特張》的存在,它令《奪命金》的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都變得極為諷刺。有人說,那就跟當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面對《天水圍的日與夜》的強烈呼聲,《葉問》反而拿下了最佳影片(結果今年金像獎開始還人情)。最佳影片代表了一種趨勢潮流,對香港人來說,《葉問》是傳統電影工業的象徵,他們選擇它是出於資本的號召。然而,說回《神探亨特張》,我依然不知道,金馬獎評審到底在想什麼……。
《奪命金》的實力不用多說了,桂綸鎂拿下影后,換位思考,小清新女王也不是浪得虛名。有人氣,有魅力,天時地利人和,這就是臺灣人的金馬獎了。男女配角什麼沒啥好說的,因為可以這麼說,這屆金馬獎的絕大多數提名就是相當乏味的。從側面來說,那依然是華語電影比較乏味、水準不高的症狀所在。既然如此,誰拿獎,鄭中基或梁靜,其實根本無所謂。值得一提的是齊溪,我對《浮城謎事》寄予了很多好感,也許,這也算是一個小小的安慰。
緊張得驚慌失措的鮑鯨鯨成為了頒獎典禮的亮點,侯孝賢拉石雋入夥《聶隱娘》。一新一老,或者金馬獎還是有繼續下去的資本。至於技術獎項,金馬獎這堆人是瞎頒發,跟一般人預測一個道理。至於發給誰,都是形式主義。頂多再套個遊戲規則,沒拿過、提名幾次的、混了多少年的,優先表彰。也難怪在前線的記者發自內心感慨,沒意思,真心沒意思。這屆金馬獎,拉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