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黃婉玲新書「老台菜─紅城花廳台灣味」正港台灣味



美食作家黃婉玲繼淺談古早味、尋找台灣古早味、百年台灣古早味、總鋪師辦桌之後,再推出全新作品《老台菜─紅城花廳台灣味》,從台南大家族的記憶到找尋正港台灣味,將台灣傳統大菜原味重現,要讓讀者體驗老台菜其實非常費工,也極為講究,不但是味覺和視覺的享受,也是一本集傳承、文化、故事和味蕾於一堂的書。

有人以為「台灣只有小吃,沒有大菜」,出生、成長於台南的黃婉玲卻認為台灣有400年文化,肯定有大菜,只可能因為飲食文化轉變而讓傳統台菜逐漸走味,她花了十二年時間走訪與探查真正的百年道地台灣味,從「尋找台灣古早味」一路走來,展現先民不僅利用糕餅傳遞文化、禮制,在台灣的大菜也有相同的底蘊,並非單純展現味蕾上的繽紛花俏,更是將在地食材融合人文思想與時代背景,每一道菜的背後都有其故事,讓人驚訝於先民早就將哲理、文化與生活習慣,直接反映於菜餚之中。

台菜是什麼?黃婉玲走過很多台菜店,發現端上桌的幾乎都是家常菜,她在上一本書「總鋪師辦桌」後,發現台菜店也端出書上所寫的桂花干貝、肉米蝦等老菜色,但做出來的菜卻顯得荒腔走板;她也曾辦過「古早味辦桌」活動,現場逐一介紹每道上桌的古早菜,後來也有餐廳沿用這些菜色,她曾好奇的到餐廳品嘗,發現業者的菜幾乎只是將所有食材放進去組合,再取個相同的名字而已,以為這樣就是老台菜。

黃婉玲認為,想讓傳統台菜擄獲人心,就需下功夫,因此在「老台菜」這本書中就藉由對自己家族的記憶和故事,娓娓道出早年台菜模樣,有些還自己下廚呈現,從台菜的食材談起,到早年的鳳眼、鹽醃肉、雙緣佛手、蛋燥、清蒸魚頭、打滷麵等「嫁妝菜」,再到豬腳魚翅、小封、通心鰻、古早台式年菜、菜尾湯、香腸熟肉等,有大菜也有在地小吃,可惜有幾道美食不是消失就是在消失中,在字裡行間也分享台灣早年的規矩、文化和故事,希望本書能讓大家更認識台菜。

最有意思的近年很多人倡導在地食材、節能減碳,殊不知傳統台菜講究的就是在地食材的運用,她在採訪中也找到一道完全屬於台灣四百年來獨有的菜色「菜尾湯」,有自己的文化和故事,不似其他菜色總帶有些許唐山風味,「菜尾湯」並非是將剩菜倒在一起的菜餚,而是必須將近十道菜組合在一起,再添加在地食材組合調味,才能煮出經典的菜尾湯,這可是師傅們辦桌時最後一道菜,考驗師傅的作菜能力。

她認為以飲食來談文化最不沈重,也試圖用飲食文化讓大家了解台灣的根,現在的年輕人對祖先的根了解非常少,但美食卻是大家喜愛且樂於接受的,因此就由美食文化悄悄告訴年輕人祖先的故事,也透過舌尖味蕾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體驗祖先當年的生活情形。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