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台灣史

曹銘宗 食說台灣 : 剝皮魚之紅燒 20201009


這魚中文名「單角革單棘魨」(Aluterus monoceros),雖好吃但頭形奇怪,皮不算粗但有小鱗,我第一次聽到的名字是華語稱之「魔鬼魚」,台語則稱之「剝皮魚」,因為食用前一般都去頭剝皮。

日文名稱之「薄葉剥」(ウスバハギ,usubahagi),也取其剝皮命名。但英語稱之Unicorn leatherjacket(獨角獸皮夾克),我不懂與傳說的獨角獸有何關聯?查了台灣魚類資料庫及日本市場魚貝類圖鑑(上圖),才看到此魚頭部與背部間有一根背鰭硬棘,看來就是獨角獸之名由來。但這根棘細長易斷,我在菜市場沒有看到(下左圖)。

我第一次看到剝皮魚是在澎湖,當年大學畢業我主辦畢業旅行,安排去澎湖,共有二十五個人。我突發奇想,先去漁具店買了魚鉤魚線,纏繞在木棍上,準備了約十五人份,然後包了一艘漁船帶大家出海三小時,竟然釣到十多尾大小魔鬼魚,晚餐就請餐廳代煮加菜。

剝皮魚分布全球熱帶及亞熱帶海域,為近海底層魚類,不在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名單中,台灣全年皆產,但夏秋較多。

昨天有人送我一條冷凍剝皮魚,今天解凍對切紅燒來吃。使用200元台式鐵鍋,先油煎魚,再下薑、蒜爆香,然後加醬油、米酒、砂糖燜煮一下,最後下辣椒、九層塔,一氣呵成,腰瘦好吃。

原文出處 曹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