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祈禱早餐會』是美國代表的秩序在戰後輸出到台灣、韓國、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產物。
台灣最晚才採納,今年是第20屆——但因為總統支持同志議題而不得不停辦一屆。也就是說台灣是從2001年才開始『輸入』的,這應該和台灣的民主化轉型息息相關。
但韓國則是在1968年、親美的朴正熙引進了國家祈禱早餐會。基督宗教在被視為獨裁政府的朴正熙時代之所以獲得發展,有一個因素是為了抵制北韓來勢洶洶的共產主義思想。也就是說,儒家價值解體後,南韓只能靠基督教來對抗共產主義。結果,韓國變成了亞洲最大的基督教國家,有將近1/3的人口信仰新教或天主教。相比較之下,台灣只有4%的人口。
朴槿惠在參選總統前,韓國的國家祈禱早餐會和公共政策協議會(由專門研究公共政策的一群基督徒成立)要求她這個非基督徒總統候選人簽署公約 ,許諾他們當選後必須持守,其中一項內容就是不能通過同性戀婚姻法案。朴槿惠簽署了公約。
可見韓國基督教的影響力,比較之下,蔡英文並無如此之大的壓力。但本屆之所以停辦,一則可以看出台灣教界的內部分歧,而這一分歧應該和本省/外省來源的教會的隱形意識形態有關;二則可以看出台灣政治的世俗性。
回到美國,祈禱早餐會這種模式是在1930年代出現,我覺得有可能是因為小羅斯福推行新政,而引發共和黨國會議員的危機感。但不管怎樣,在戰後,艾森豪主政的1953年,總統出席了國家祈禱早餐會,此後演變成美國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我看到有主流媒體和自媒體無法理解和接受早餐會的某些儀式,比如牧師把手放在總統身上祈禱,有些媒體發布的畫面,其角度也特別凸顯出蔡總統似乎『無奈忍受』,並錯誤比喻說這好像是在猴硐。但我覺得這是畫面的錯覺,也說明了在沒有信仰的人眼中,確實會比較容易得出世俗化的結論。
理解美國政治,要理解到即便它已經非常世俗化了,但其秩序的新教徒根基依舊強大。這是今年二月,賴副總統出席了美國的國家祈禱早餐會的一個原因。
原文出處 富察
美國的總統早餐禱告會也高度世俗化和多元化了,不再是基督教的禱告。我2008年受邀參加,是歐巴馬剛剛執政。禱告會上有各大宗教的代表人物以各自方式禱告,甚至還有印第安原住民穿自己的服裝來參加。有點像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了。不過,主要講道的是基督教領袖華理克,他主持過當時總統大選的一場辯論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