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小愷子,學寫字。網路日誌)
青春是人生的在造過程,我們的在這個時候,對未來迷惘、對人生迷網,對自己重新定義,有些決定是在這個階段,沒有太多思考,只憑著「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衝動執著而行的,是出自一種模仿與意識形態的追隨。
年輕的我們,對於群體生活是依賴的,我們總在友誼中尋求歸屬,也在群體中,找到認同,卻忘了,認同其實是自己給自己的。馬克,是群體的一個突入者,轉學進入一個所謂的放牛學校,外表老實溫厚的他是個同志,內心裡頭對於時尚有股莫名的崇拜,總偷偷放支紅色高跟鞋在床底,對照著片中每個人或者明星總把最私密貴重的事物藏在底下,那好像是一種掩飾心理的作祟。沒有太多不適應的狀況,很快地,他在校園中找到了一群狐群狗黨,一群對於名牌有過度迷戀的女孩們。
對於名牌的迷戀,是在媒體與時尚品牌資本消費主義建構下而成,青少年對此都會有對於流行而產生追隨,但就因為學生族群沒有錢,一切只停留想像。不過這次星光大盜們,用偷的。改編自真人真事,導演蘇菲亞•柯波拉將這群同黨一系列的竊案,一一還原,從琳賽蘿涵、奧蘭多布魯、梅根福克斯等大明星,每個竊案過程都像是複製而成:從網路找尋地址、新聞中了解明星今日是否在家、找到門前地墊下的鑰匙,然後在豪宅內大肆搜刮,在玻璃櫥窗內摸的到卻碰不到的名牌,作案逃亡後再到夜店,狂歡慶祝。
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循環中,用深入或大遠景的方式,從微觀到遠觀,觀眾看見了整個犯案過程的荒謬,這樣規律又標準的進行,他們是沉浸當中的,豪華虛幻卻不屬於他們的豪宅名牌與金錢、過於喧囂熱鬧的夜店音樂、五顏六色閃爍的燈光與迷漾的毒品,偷竊來的人生已成為生活樣態。不再害怕、如此堅定的眼神與不願承認錯誤的篤定,不免替他們的青春虛度感到扼腕。
追究起每個人犯罪的起因,以類紀錄片方式重現,透過一次次的訪談回溯,主角的坦承更透露出青少年價值觀的扭曲,如果從家庭背景來看,他們都生長在富裕平凡的中產階層家庭中,但著墨不多,但由以妮琪家庭狀況最為諷刺,媽媽寵信《祕密》中的吸引力法則,並教授女兒們樂觀與正面的人生態度,但女兒並沒有因此受到薰陶,理念只徒留理念,有時候「說」確實比「做」的簡單,更造成結尾段,妮琪那極度諷刺、自我迷戀的自白。
他們的身上更可以看出當下年輕人的影子,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誰都想要搶出頭,臉書與夜店的舞池成為最好的舞台,而這些浮華的檯面也造就膚淺、快速、虛幻的生活樣貌;對於偶像崇拜的追隨,也讓他們步上如同他們的絕路,如同蕾貝卡最喜愛的琳賽蘿涵,酒駕、偷竊、吸毒的表相,不僅成為他們模仿對象,也成為偷竊目標,更成為他們的獄友,這些脫軌行為或許可以應照馬克的自白,一切其實只是出於內在的不自信而成。
如果說青春沒有犯過錯,就不成青春,但有些後果要自行承擔,你願意為這個錯誤賭多少?青春,確實有時只是一種賭,用時間、用金錢去冒險、去嘗試,只為變成自己想成為的人,在跌跌撞撞之後,會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成為最閃亮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