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葉天倫】臉書
本篇(張飛打岳飛?談電影《大稻埕》考據問題引發的歷史爭議)把『大稻埕』和許多國際大片相比,實在不敢當。時間很晚,容我慢慢回應。在這裡先說其中幾個,讓大家參考:
歌曲『丟丟銅』可追溯至18世紀,並非1943年才創作出來。1943年呂泉生老師將這首宜蘭民謠”採譜“為合唱曲,才成為後來大家熟知的版本。因此在1920年代唱『丟丟銅』並沒有時代錯亂。 但是片中的確採用的是許丙丁老師的歌詞版本,原因有二:一這是觀眾最熟悉的版本,二歌詞當中提到“火車走到台北市”和大稻埕地理位置相關聯,所以“歌詞“部分採用的是許丙丁老師後來的版本。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30
再舉一例
片中『望春風』歌曲,的確是1930年代初期才開始傳唱,所以在電影中(有看電影的觀眾我們一起回想一下),一群青年在咖啡廳裡彈著吉他唱出:
“獨夜無伴想燈下”
旁邊的有西(2014來的)聽著,知道是他熟悉的歌。但接下來,寫詞的青年說:
”只有第一句,第二句,想不出來“,
然後有西很自然的反應說:
”想不出來?第二句不就是so mi mi re do re嗎?很有名耶!“
所以,我認為我已經很清楚的表達,在電影裡的1920年代這個時空,這首歌根本還沒創作出來,也沒有歌名,只有第一句歌詞。這對我來說,是合理的邏輯。有西回到了望春風這首歌還沒有傳唱的創作初期。
同樣的道理,電影中郭雪湖老師的畫作『南街殷賑』也是這個邏輯。這幅畫是1930年完成,有西穿梭回去的1920年代,這幅畫只有黑白底稿。
再舉一例
『向前行』是穿梭時空的有西教藝旦們唱的,這個是穿梭劇情使然,應該沒有異議(但是對某些朋友好像還是不能接受,但這是創作問題不是考據問題了),但這首歌在電影中,是劇情當中出現的歌曲,藝旦們一起唱了出來,還將歌詞中的台北改為大稻埕。這是電影中使用的非原著歌曲。
但是後面蔣渭水先生抗議時的『雨夜花』(有的朋友誤認這首歌為望春風,可能忙中有錯),就不是“非原著歌曲”而是“配樂歌曲”了。“配樂歌曲”便不是出現在影片中真實發出的“來源音樂”(如有人唱歌演奏,電視電台留聲機的音樂等等。)
而是獨立於影像之外的,可以說是角色內心的情緒,或是創作者希望觀眾感受的情緒。因此,這樣的配樂歌曲對我來說就沒有時代的問題,因為畫面中並沒有角色跟著唱和,這首配樂歌曲“雨夜花”以及其他以“雨夜花”為主題變奏的電影配樂,對我來說,都沒有“一定要符合時代“的問題。 在這裡,歌詞和影像的搭配對我來說才是重點。
如同,在有西舞獅那段的配樂,配器當中有“電吉他”這樣1920年代並沒有的樂器,但那是想將來自現代的有西和1920的大稻埕作出一種衝突美感所做的配樂,對我來說,這樣的配樂跟時代不需同步。
(有關原著音樂/歌曲 非原著音樂/歌曲 和配樂/來源音樂可以參考http://www.ptt.cc/man/Movie-Score/D823/DDF8/M.1235917775.A.603.html)
我很佩服作者對電影如此熱愛,對於名片名導也如數家珍,資料齊全。
我好希望作者也了解一下不是很出名的本公司青睞影視,以及我父母的公司青頻果製作和印象電影歷年作品。
我們家族從1985年第一部電影楊青矗老師小說改編『在室女』。
1986年黃春明老師作品改編電影『莎喲娜啦.再見』。
1998年民視作家劇場『告密者』『結婚』『在室男』『葫蘆巷春夢』。
1999年林正盛導演『天馬茶房』(大稻埕228事件前夕的故事)。
2001年台視作家劇場王禎和系列『兩隻老虎』『香格里拉』『嫁妝一牛車』。
2005年東方白老師小說改編電視劇『浪淘沙』(本劇中就已經有部分蔣渭水先生和文化協會歷史)。
2008年將李喬老師『情歸大地』改編成電影『一八九五』(西元1895年客家三傑的故事)。
2014年鍾文音老師小說改編『在河左岸』(民國60~80年代淡水河左右岸的故事)。
已經累積有13部台灣文學作品改編成電視電影作品。以及多部年代戲劇。
另外我的電視劇作品2011『愛.回來』全片五個月花蓮拍攝,講述台11線民宿父女傳承的故事,2013『含笑食堂』全片五個月宜蘭拍攝,講述宜蘭頭城小餐館一家人的生命故事。
沒有什麼知名度真的很抱歉,而很多作品拍攝當時還沒有網路,所以資料也非常少,這幾年有了網路,但我們只懂得埋頭拍片,替別人寫歷史,而忘了替自己作記錄。這點我們會開始努力建立資料庫,讓更多人知道。
以免一直有朋友誤會我們是—
“現在本土題材很紅所以突然冒出來撈一筆錢的公司“
如果要說消費台灣
那我想我們家族熱愛“消費台灣”,這三十多年來始終如一,從沒變過
如果要說重建年代
我們也幾乎沒有停止。作品年代從1895年到1980年,我們已經有過很多次重建年代氛圍的經驗。甚至『含笑食堂』最後一集,我還將時空拉到2033年的台灣。
這次『大稻埕』,可以說是我的一種反抗。
我父母親的辦公室,多年來不管怎麼搬,永遠有滿滿一面牆的書架,幾乎全是台灣歷史和日本時代的相關書籍和參考資料。做了十多年的“時代劇”,我這個不孝的導演兒子,拍了本家族最沒有時代氛圍的『雞排英雄』,卻沒想到是最出名的作品。
面對原本叫『大稻埕風雲』的這個企劃(雞排英雄前就有的企劃,只是當年集資不易,便先拍雞排英雄),我一直在想,如何從我們公司這麼多年來灰撲撲的台灣映像中走出來,於是郭雪湖老師的『南街殷賑』給了我勇氣。
南街(迪化街)建築只有兩層樓,郭老師畫了三層。當時沒有這麼多招牌,他到總督府查了全台百大商家,然後密密麻麻畫上去。“寫意而非寫實”,這是郭老師給我最大的禮物。
以及帶著『雞排英雄』參加影展和市場展,讓我發現亞洲各國對於電影非常敢做夢,題材推陳出新。於是我才決定把原本只有1920年代故事的企劃加上時空穿梭,並改名為『大稻埕』(改名原因非常俗氣,就是找算命老師算的)
感謝作者,不確定他是否已經看過電影,但是網路上所搜集的資料相當齊全,非常認真,我們很需要這樣的觀眾。
不知道是否有人可以把這篇文章所提到的所有電影的製作預算都查出來?補齊這點的話,應該就是很完整的討論。我想『大稻埕』應該是這些電影中預算最低的幾部之一,預算為何這麼低?原因無他,我還沒有籌這麼龐大資金的能力,我還要學習。
我在這裡鄭重道歉,『大稻埕』不完全符合大家的期待,但是『大稻埕』也絕對不是標題所說的“張飛打岳飛?”這樣居心和這樣粗糙的電影。
最近我每天仍在忙著消費台灣,到75家戲院去拜訪謝票,我們家也忙著外婆的告別式,對於所有紛爭和人身攻擊,盼望到此為止,讓外婆安心地去,我不會再回覆任何情緒性攻擊的文章,對於相關歷史和劇情改編,我會在這裡繼續增加修訂。感謝。祝福大家平安健康。
葉天倫 201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