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影) 自由追新聞》博愛座、讓座鈴幫到誰?民眾:受夠倚老賣老


今年台北市與桃園市皆在部分公車上試辦「讓座鈴」,透過語音廣播提醒車上乘客有人需要座位,但此舉也使得讓位爭議再起,究竟如何判定誰需要座位?誰應該讓位?儘管「隱形需求」的概念已逐漸普及,年輕一輩的民眾也反對以年紀、外顯因素作為讓位標準,但透過街訪發現,多數人被問到何種情況下會讓位時,仍是以外在可判別的狀況為標準。

本集《自由追新聞》收集了不同年齡層民眾對博愛座存廢的看法,並透過專家分析台灣的讓位文化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以及現有的博愛座外觀設計是否也是造成讓位糾紛不斷的因素之一。

讓位長久來被視為一種美德,但讓位標準在不同年齡層間卻出現觀念落差,而博愛座的設置更被形容為「道德綁架」。多數民眾皆表示,只要看到有需要座位者都願意起身讓位,但若只是單純年紀大則不一定,有學生也直言「壓力可能是等值的,不能用年紀來判斷該不該讓座」,但老一輩則普遍存有,年輕人看到長輩起身讓座是理所當然的觀念,也是因為這樣的價值落差,讓多數年輕人傾向廢除博愛座。

博愛座存廢爭議不斷,尤其是對老年人負面觀感的加深,但老人福利推動聯盟副主任謝雅涵表示,倚老賣老或是正義魔人其實是少數個案,若非真的有需求,多數老人都希望自己能將位子讓給更有需要的人,因為沒人想被貼上「老弱」等標籤,而要真正解決讓位糾紛,應該從全民教育去翻轉誰可以使用博愛座的刻板印象,因為讓位應該是我們看見一個「人」有需求,而不是看見他的弱勢、他的殘疾。

通用設計工作室創辦人余虹儀,也以使用者角度分析,多數民眾、主管機關對博愛座的使用族群,仍侷限在老弱婦孺,從博愛座的圖示設計就可瞧見,所以當一個人的外在不符合老弱婦孺時,我們就會去質疑。余虹儀也認為,不論是讓座鈴或是博愛座的設計,其實都缺乏對使用者心理感受的考量,不論是顏色或是語音,都是一種特別關注,也是一種標籤化,而過度的關心或者在意,連帶也產生了不必要的紛爭。

原文出處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