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第51屆金馬獎評審與簡介 :
初選階段
王慰慈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系副教授、台灣女性影像學會常務監事。著有《從公視教改系列論台灣紀錄片的敘事策略與美學經驗》、《紀錄影像美學中的自我對話:介於真實/虛構、紀錄/戲劇之間》、《記錄與探索︰1990迄今大陸紀錄片之發展與口述記錄》。主編《台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
吳冠平
電影學博士、教授。曾任《電影藝術》雜誌主編,現任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學系主任、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發表理論評論文章五十餘萬字,參與策劃編導的電影有《完美新娘》(2009)、《欠我十萬零五千》(2009)、《租期》(2005)、《卡拉是條狗》(2003)等。
李耀華
監製、製片人。美國西北大學法學與電信傳播雙碩士,任職於奇幻娛樂、販賣機電影公司。2004年擔任監製之創業作《十七歲的天空》成為當年台灣國產影片票房冠軍。近年監製電影包括《痞子英雄首部曲》、《騷人》、《南方小羊牧場》,以及盧貝松導演《露西》、吳宇森導演《太平輪》的台灣拍攝統籌。
邱立偉
動畫導演。台南藝術大學動畫碩士、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博士。作品曾獲2012年首爾動畫節評審團特別獎、第45、46屆金鐘獎最佳動畫節目。曾提名第41屆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與第44屆最佳視覺效果。現職為studio2 Animation Lab 導演與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張士達
資深媒體人、影評人。政治大學英語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於《中國時報》、《壹週刊》、《自由時報》、《星報》、《傳訊電視》、《大成報》等媒體,長年主跑電影新聞。現為影評人,文字主要發表於《中國時報》與《獨立評論@天下》。
張昌彥
電影學者、影評人。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曾任中國文化大學影劇組主任、國家電影資料館董事;歷任金馬獎、金鐘獎、金穗獎、國片輔導金、電影優良劇本等評審。譯著包括電影劇本《亂》、《秋刀魚物語》。現任教於世新大學廣電系、文化大學戲劇系及輔仁大學日文系。
張虹
香港紀錄片導演,作品包括《中學》、《平安米》及《七月》等。與攝影師林偉鴻於2004年起創辦非牟利機構「采風電影」,以推廣紀錄片為宗旨,過去多年一直舉辦放映、訓練課程及協助新進導演創作紀錄片。「采風」並於2008年起每年舉辦「華語紀錄片節」。
陳志華
影評人。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文學雜誌《字花》編輯委員會成員。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台北金馬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華語電影傳媒大獎、香港 ifva 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比賽等評審。編有《2012香港電影回顧》。
陳俊蓉
策展人、製片。英國愛丁堡大學歐洲電影研究碩士。2001年起參與台北金馬影展執委會工作,於2009至2012年擔任影展部總監。2009年獲選參加 Rotterdam Lab 青年製片培訓計畫,2010年首次擔任製片的《有一天》(侯季然導演)獲邀參加柏林影展青年論壇單元。
曾吉賢
紀錄片導演、學者。現任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助理教授,長期投入紀錄片製作與影像教育,並以影像紀錄為工具提倡多元意識的表達,保存在地文化特色。近年積極進行台灣老電影的搶救與維護,考證老電影中的美學知識與生產脈絡。
賀照緹
紀錄片導演、製片。作品曾於蒙大拿影展、紐約國際電影電視節獲獎,紐約當代美術館(MoMA)展出。製作中新片《只要我長大》獲日舞協會(Sundance Institute)補助獎,是首位獲此殊榮的台灣導演;亦在 CNEX 基金會擔任台灣辦公室製片統籌,從事新生代導演培訓工作。
鄭芬芬
導演、編劇。廣告界出身,後轉行劇本創作與導演工作。第一部劇情長片《沉睡的青春》(2007)獲新加坡亞洲新人影展最佳劇本獎。第二部電影《聽說》為2009年台灣國片賣座冠軍,並於大阪亞洲電影節獲觀眾票選最受歡迎電影人氣獎。
複選及決選階段
王嘉明
劇場編導、作家。現任「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團長。曾任廣告和 MV 副導、表演指導以及各項大型活動導演。編導作品曾五度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其中《膚色的時光》獲2010年百萬首獎。《殘, 。》獲2008年評審團特別獎。
田開良
編劇。1995年進入馬來西亞 HVD 製作公司電視電影編劇組,跟隨香港導演譚家明學習編劇。赴台就讀台藝大電影系期間,擔任電影《父子》(2007)編劇兼副導,入圍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同年獲香港電影金像獎及金紫荊獎最佳劇本。另獲香港編劇家協會2006年度最佳劇本獎。目前任教於台灣影藝學院及世新大學。
沈可尚
導演。作品橫跨劇情、紀錄、實驗電影及商業廣告。以《與山》獲第36屆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2009年以《野球孩子》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並獲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首獎。2012年紀錄片《築巢人》獲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目前正積極籌備獲 2009 年金馬創投首獎的劇情長片《賽蓮之歌》。
邱偉明
電影美術指導。曾以《2046》(2004)、《一代宗師》(2013)獲得第41、50屆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同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並以《和平飯店》、《長恨歌》、《天堂口》多次入圍香港電影金像獎。其他重要作品包括《野獸刑警》(1998)、《三岔口》(2005)、《歲月神偷》(2009)等。
高群書
導演、編劇。畢業於河北大學新聞系。2006年以處女作《東京審判》獲長春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2008年《千鈞一髮》獲上海電影節評審團大獎。2012年《神探亨特張》獲上海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入圍第49屆金馬獎最佳導演及原著劇本,並獲得最佳劇情片。
曹源峰
前中影製片廠廠長、電影混音師。現任鴻海三創數位影音事業處總監。13歲演出《光陰的故事》,23歲進入中影,以《經過》(2004)獲金馬獎最佳音效獎;並兩度榮獲電視金鐘獎最佳音效。2012年因致力於影片數位修復與人才培育獲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
陳玉勳
導演、編劇。1995年執導電影處女作《熱帶魚》獲瑞士盧卡諾影展藍豹獎、第32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1997年以《愛情來了》獲第34屆金馬獎最佳男、女配角獎。近年主要從事廣告拍攝,曾獲多次電視廣告金鐘獎、時報廣告金像獎等。2013年以創下票房佳績的《總舖師》重返影壇。
黃韻玲
詞曲創作、音樂製作人。1986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憂傷男孩》即成功打響知名度,亦跨足舞臺劇演出、節目及電臺主持,2013年以〈回味〉獲第24屆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近年參與製作《囧男孩》、《聽說》等多部電影原聲帶,2011年以《被遺忘的時光》入圍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楊雁雁
演員。演出作品橫跨電視、電影與舞台戲劇。連續參與多部新加坡電影如《881》、《美滿人生》、《幸福萬歲》、《做人》等,獲得票房肯定,並兩次獲得亞洲電視大獎提名。2013年以《爸媽不在家》獲第50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同時拿下亞太影展最佳女配角;並在印度、俄羅斯、杜拜影展榮獲最佳女演員獎。
董瑞峰
編劇、監製、電影頻道節目中心電影創作部主任。中國電影家協會會員、北京電影家協會理事、美國密蘇里大學訪問學者,曾創建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攝影系,任系主任,著有《影視精品讀解》。並擔任《信義兄弟》、《駱駝客》、《萬箭穿心》等數百部電影監製。
鍾孟宏
導演。1994年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電影製作碩士。1997年起開始擔任電視廣告導演,至今執行上百部作品。2007年以劇情片《停車》入選坎城國際影展「一種注目」單元。2010年以《第四張畫》獲得第47屆金馬獎最佳導演。2013年再以《失魂》入圍第50屆金馬獎最佳導演、攝影等獎項。
決選階段
郭富城
演員、歌手。自 1990 年走紅至今。 電影代表作包括《九一神鵰俠侶》(1991) 、《風雲雄霸天下》(1998)、《三岔口》(2005) 、《父子》(2006) 、《C + 偵探》(2007) 、《白銀帝國》(2009) 、《最愛》(2011) 、《寒戰》(2012) 等。 曾以《三岔口》、《父子》連莊第42、43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以及多項音樂大獎肯定。
陳冲
演員、導演、製片。生於上海,1981年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學習戲劇。1987年於《末代皇帝》中的演出受到矚目。1994年及2007年分別以《紅玫瑰白玫瑰》、《意》兩度獲得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1998年初次執導《天浴》,入選柏林影展正式競賽,並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獎在內的七項金馬獎。為本屆金馬獎評審團主席。
陳博文
電影剪輯。三十五年資歷,合作過的導演包括楊德昌、朱延平、張艾嘉、魏德聖等,作品超過兩百五十部,以《黑暗之光》(1999)、《一年之初》(2006)獲得金馬獎最佳剪輯,2004年獲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2009年獲國家文藝獎。除了專職剪輯,並任教於崑山科技大學視訊系。
馮德倫
導演、演員。演出作品包括《美少年之戀》(1998)、《玻璃樽》(1999)、《女人不壞》(2008)等。2005年執導《精武家庭》入圍香港金像獎新晉導演。2007年以〈天下大同〉獲金曲獎最佳音樂錄影帶導演獎。2012年導演的《太極1從零開始》入圍金馬獎最佳造型設計與動作設計。
黃文英
電影美術指導、服裝設計,並擔任電影策畫及廣告監製。作品包括《千禧曼波》(2001)、《最好的時光》(2005)、《刺客.聶隱娘》(2015)等。曾以《好男好女》(1995)、《海上花》(1998)兩度獲得亞太影展最佳美術指導,並以《海上花》獲第35屆金馬獎最佳美術設計。
關錦鵬
導演、監製。他的作品培育出五屆金馬獎影后、影帝。個人則以《三個女人的故事》(1989)、《阮玲玉》(1991)、《紅玫瑰白玫瑰》(1994)、《藍宇》(2001)四度入圍金馬獎最佳導演獎,並以《藍宇》獲獎。2013年監製《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亦成績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