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Reinhard Chau (譯稿) : 美國懇請台灣填補孔子學院關閉留下的空缺


日經新聞:美國懇請台灣填補孔子學院關閉留下的空缺
副標:美國大學正找尋能滿足學習漢語需求的代替方案

#Taiwan Can Help

出於對學術自由的憂慮,美國全國的大學關閉了各自校園中的孔子學院。有鑒於此,美國駐台代表希望台灣這個同樣使用漢語的民主國家能出面填補留下的空缺。

美國在台協會處長Brent Christensen向日經亞洲表示,台灣可以在滿足美國學生學習漢語需求的問題上「發揮關鍵作用」,並且可以藉此機會令其民主制度及文化廣為人知。

孔子學院為其所在的大學提供漢語及漢文化教育課程,但由於各所大學擔心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力會影響其學術自由,全美的大學校園都在快速關閉當地的孔子學院。美國國務院去年8月指孔子學院美國總部是「外國使團」,後者一直否認該指控。

Christensen指,中國共產黨將包括台灣在內的眾多議題視為政治敏感議題,但中共的政治敏感不能影響美國大學的學術環境和教育大綱。

他還指出,台灣與美國同樣致力於維護知識及學術自由。

去年啟動的美台教育倡議(U.S. Taiwan Education Initiative)(下稱「倡議」)旨在為兩國進行進一步教育交流提供相關平台框架。這種舉動一般在政治上無足輕重,但在美國正推動中斷與中國的學術聯繫的這個時間點上,這個倡議就極具代表意義。

倡議並無具體列明兩國會建立何種紐帶,但已足夠衍生出多個雙邊教育計劃,更多的台灣教師會前往美國教授漢語。

Christensen指出,由台灣的教師教授漢語,代表美國學生可以在不受審查、不受強迫的環境下學習。

孔子學院自2004年成立開始就不停引起爭議,它們被指控在課程中屏蔽敏感議題,例如台灣和西藏。

孔子學院員工亦被指控在學術專業不對稱下,嘗試影響所在院校的亞洲研究項目課程大綱。

201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預算案,刪減國防部中國語文學習計劃向設有孔子學院的院校提供的經費。此舉令多所院校關閉了其孔子學院。

2020年8月,時任美國國務卿Pompeo指孔子學院為北京「推動全球宣傳及惡意影響活動」的機構。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去年10月於北京的記者會上表示,孔子學院是幫助各國人民學習中文、了解中國、加強中國與各國人文交流的橋樑和紐帶。

他指控道:「蓬佩奧等美國一些政客出於意識形態偏見和一己政治私利,誣蔑抹黑孔子學院,干擾學院在美國正常運作,蓄意破壞中美人文和教育交流合作。」

至截稿時,全美仍開設孔子學院的學府僅剩餘55所;根據美國國家學者協會的資料,這類大學大多為缺乏經費的州立院校。

美國去年終止了其與中國及香港的傅爾布萊特交流計畫(Fulbright Program)(下稱「交流計劃」),此舉亦令美國國內對與台灣的交流計畫興趣大增,美國政府亦增加了對該交流計劃的撥款。

據台灣交流計劃的主管林芝立指出,在2021至2022的學術年度期間,60名台灣助教將在多所美國院校教授漢語。此前一年為39名,2019年度則為25名。

她表示,在過去數年間,美國均有大學教授邀請台灣助教前往當地,講授有關台灣社會、台灣社會運動以及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文化差異等課目。台灣的教師因此有機會向美國學生分享各種知識,從台灣的原住民群體到太陽花學運均有涉獵。

交流計劃執行總監Randall Nadeau指出,從2018年到2021年,申請參與台灣交流計劃的美國學生增加了一倍。

他繼續指出:「我們見到大家對台灣愈來愈感興趣。原因可能包括,在中國日漸收緊的學術自由、台灣處理疫情的高度成功以及台灣在國際上愈發備受矚目的事實。」

兩國亦有其他的雙邊教育計劃,例如由美國在台協會主導、包括多所大學台灣研究項目的人材網絡。

台灣不太可能擁有開設與孔子學院同樣規模的計劃所需要的財力,專家亦建議台灣政府不要試圖走這個方向。

美國華盛頓大學台灣研究項目副教授James Lin認為,台灣應該跟隨南韓和日本的路線,以無附加條件的資助形式在美國學術界建立威信,不宜像孔子學院一樣附加各種硬性規定。

由日本政府出資的日本文化協會自1972年成立起便一直資助美國高等院校的日語及日本文化項目,韓國文化協會至1991年起亦採取同樣舉措。台灣在美國亦有類似的計劃,就像其在華盛頓大學的項目一樣。

Lin繼續指出,如果台灣外交部試圖複製孔子學院,台灣同樣會面臨妨礙學術自由的指控。

他說:「光是資助計劃本身就已經足夠,當然資助本身不能附有政治意圖。」

他還指,目前美國的大學行政人員對建立有關台灣的學術項目並無感到很大的憂慮。

此前,澳洲和歐洲開設台灣項目的院校均會受到當地中國大使館的恐嚇,威脅禁止中國留學生前往這些院校就讀。

倫敦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總監Dafydd Fell指出,台灣不論是官立還是私立的國際教育計劃,其資源一般都非常分散而不集中,導致出現很多壽命短暫的台灣研究項目。

他認為,國際上的台灣研究已較往年有所增加和多元化,但很多相關的中心和項目事實上並不穩定。

他補充:「不過,台灣在全球教育界眼中,形象仍然比較健康,未來會因中國與香港的威權主義抬頭而有所得著。」

Fell認為,對台灣研究的熱情一定程度上會受所屬院校如何包裝台灣、如何設計台灣研究項目所影響,但台灣政府的支持為重中之重,台灣應考慮為各國院校提供長期、穩定、有的放矢的教育資助計劃。

原譯文出處
原報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