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時評

周軒 : 林幸助老師為藻礁爭議提出的幾個重要論點


其實,之前被環團攻擊的台灣濕地學會林幸助老師,在2017年幫科學報導寫的文章中,就已經用自己的研究,為現在的藻礁爭議,提出了幾個重要的論點:

https://scitechreports.blogspot.com/2017/11/blog-post_19.html

1. 淤沙是影響桃園藻礁生態的主要因素

"在2001年時,現今觀新藻礁保護區位置原為沙岸,在臺電進水口堤設置後,其突堤效應阻擋了由北往南的漂沙運動,北淤南侵,在缺乏沙源補充下,位於突堤南側的觀新藻礁才裸露出現至今。位於開發區內發現柴山多杯孔珊瑚的潮下帶G2藻礁外露,也是受惠於兩端突堤的岬頭效應,才使礁體露出。可見淤沙對於桃園藻礁的影響相當大,這也是具有活性的殼狀珊瑚藻僅能生存於有水環境的潮池或潮下帶的原因,因為有水擾動底質較不會被淤沙覆蓋。"

2. 觀新藻礁保護區是生態熱點

"我們當時也利用先進儀器(微溶氧電極)測量觀新藻礁殼狀珊瑚藻之生產力,測量結果與溫帶地區之殼狀珊瑚藻生產力相當,但是仍不到海草床與紅樹林生產力的1/10。藻類較多的觀音藻礁保護區尚且如此,更何況藻類更少的大潭藻礁,生產力並不高。"

"藻礁生物多樣性是否豐富,並不是因為發現保育類珊瑚就算是,而是需要對照組做比較分析。若以整個桃園海岸類似環境來比較,觀新藻礁保護區與許厝港濕地的生物多樣性最豐富,並列為桃園海岸兩大生態熱點。"

"2017年8月夏天生物相最豐富時,環境顧問公司的穿越線量化調查發現在大潭藻礁開發區只有5種大型底棲動物,遠低於觀新藻礁保護區的17種動物。大潭藻礁開發區只有出現在沙灘的雙扇股窗蟹比觀新藻礁保護區多。因此,觀新藻礁保護區的動物多樣性確是高於大潭藻礁開發區以及其他藻礁。"

"2017年中山大學的調查也在觀新藻礁保護區內發現「柴山多杯孔珊瑚」,顯示此保育類珊瑚並非只分布於G1及G2藻礁而已""臺灣以往的珊瑚調查都是著重在珊瑚礁地區,對其他棲地的調查極為有限。珊瑚的分布會隨著海流漂到適合棲地著苗,因此非優勢種如柴山多杯孔珊瑚在非珊瑚礁地區(如大潭藻礁)發現,是可預期的。"

3. 汙水排放也是影響桃園藻礁生態主要因素

"在2012年時,觀新藻礁保護區大型底棲動物的密度為每平方公尺9~57隻,而2017 年在同一條穿越線上則只剩每平方公尺0~16隻,顯示在劃為保護區後,藻礁生態並未變好,反而衰退,原因也可能是因為保護區北側漂沙往復搬移作用的影響,因此保護區也需要積極管理,才能改善生態。"

4. 有效保育桃園藻礁生態系策略

"為有效保育桃園海岸藻礁生態系,應該投注更多經費與心力於現有已劃為保護區、生物多樣性最豐富、殼狀珊瑚藻發育最好、且以殼狀珊瑚藻為主體具文化資產保存價值之「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與此同時也能保護「柴山多杯孔珊瑚」。"

"後續應進一步思考桃園海岸整體污染防治策略,將原排放至桃園海岸的汙水截流處理,減輕漂沙沉積影響,已存在於桃園海岸27公里長之藻礁礁體就能發揮生態功能,促進許多海洋無脊椎動物幼生入添,創造庇護所給小型動物利用,進而提供食物給大型動物及鳥類使用,自我組織與自我構建,假以時日自然就能復育成完整藻礁生態系,甚至豐富西北海岸漁業資源,恢復藻礁生態系供給服務。"

無奈這些論點,都被簡單化約成是在"護航政府"了。

原文出處 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