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土木技師,一輩子大概都跟公共工程離不開關係,參與的第一個建設是金山核能電廠,最後一役則是臺灣高鐵。
兒時聽父親說,父母婚後搬到現今忠孝東路七段的公寓,每天早早起床坐交通車到金山蓋核電廠,當時信義區還是一片荒涼,等到金山核一廠蓋完、支援完萬里核二廠,唸著祖母要人照顧就搬回臺南老家來了。(後來住院醫師到市療受訓,父親來還談到小時候住在哪裡,可惜南遷時房子就賣掉了)
來臺南以後,父親也參與了興建興達火力發電廠與後續維護。
後來,反核逐漸成為社會輿論主流時,偶爾還聽父親叨唸著明明蓋得很堅固,幹嘛擔心云云。
臺電退休後,做了一陣子民間營造廠(建商),很不能適應那種氛圍,勉強做了一陣子,之後高鐵工程開辦,過去的學長朋友找,就過去工作了。
當時,由於高鐵沿線工程得照進度執行,有很長一段時間,父親只有假日才能回家,其他時間則照進度在當地租屋。由於硬體與機電工程需要配合國外的工程師,定期就得開會,那幾年,還看到父親桌上擺了不少英語會話的書籍。
雖然口頭上,聽父親發過不少牢騷,說甚麼做一樣的事情,外國工程師領的錢多很多;或是路線受到政治力影響,讓施作變得很不容易,還得克服地層下陷一類的。也聽他說過,很多工地的壞習慣得要管得很嚴,不然沒辦法符合標案的要求,車子速度這麼快,哪些沒做到是不行的。
但,提到高鐵,我在他眼中看到跟談興建核電廠一樣的驕傲。雖然高鐵是拼裝車,但臺灣人還是很認真的好好蓋完了。
通車試乘的時候,父親和母親一同前往搭車,我在臺北唸書沒跟到。不過,一直到現在南來北往,高鐵都是我的主要交通工具。
而核一、核二已經要退役了,迄今沒出過什麼大問題。
臺灣不是沒有厲害的公共工程,也不是每個工地都是阿比跟保立達,根據要求確實執行,合理反映成本,就能做得到。我從來都不會覺得這是不能改變的,我們要做的,只是認真看待這件事情,讓專業回到專業而已。
做不到,犧牲的也就是公眾安全,這才是安全回家最重要的關鍵,不是嗎?
原文出處 李俊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