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八月 The Summer Is Gone 】(2016)與金馬提名的問題 文 / 彌勒熊



做為本屆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片來說,《八月》有一些獲獎上的問題,因為它有六項提名(影片、新導演、新演員、原著劇本、攝影、音效),但最終結果卻只有新演員與最佳劇情片兩項掄元,評審這樣的分配是相當奇怪的,而且也難以支撐大家的質疑,尤其導演張大磊是首次執導,雖然監製:萬瑪才旦,不是影展的生面孔,他自己的兩部作品:《靜靜的嘛呢石》、《塔洛》都曾經得到中國金雞獎與威尼斯影展、金馬獎的入圍與獎勵,但這也不足以代表《八月》就有資格得到青睞。

對台灣觀眾尤其經歷過80年代台灣新電影洗禮的人來說,觀賞《八月》的過程裡,一定會一直冒出這一段是侯孝賢《童年往事》,這一段是楊德昌的《一一》,而這一段又有蔡明亮作品運鏡感覺……等等疑問,這些非常微妙而且可以直接對應段落的痕跡,當中的截取、模仿是相當明顯的。導演張大磊自己倒是非常坦承說他熱愛台灣新電影,而且從裡面得到很多養份,但致敬是一回事,東一段西一段的拼貼,又是另一回事,就算故事說著的是他的父親與電影的關係,但電影的形式還是非常重要,要揉合那麼多種前輩的優點於一身,珠玉在前,這挑戰不可說不大啊!只能說他愛台灣新電影,愛到被主辦方台灣肯定,應該也是功德圓滿開心異常了。

這就是金馬獎小眾式的評選方式一直被詬病之處,雖然我們不質疑各領域的評審,在自己專業上的成就與具代表性,但他們自己應該也不敢講,自己在電影的每一個部門他們也是通家,而且從一開始的初階段提名來說,現在雖然已經盡量分門別類的去符合該項提名人條件的基本要求,譬如:動畫人評動畫,紀錄片從業人員提名紀錄片…..等,這樣看似有一定的可信度,但壞就壞在第一階段的評審沒有資格與第二階段評審共聚一堂討論以及決定,當然更不用說沒有機會進入第三階段的決審場合,去為自己提名的作品爭取了!

這會有什麼問題?我們直接舉例說明:去年的動畫長片獎項提名名單在經歷9年(2006-2014)的入圍空白期之後,好不容易終於有兩部作品入圍:《麥兜我和我媽媽》與《西遊記之大聖歸來》,最後由《麥兜我和我媽媽》得獎,《麥兜》系列的動畫長片到2016為止總共拍了七部,當中有三部獲得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獎,但有看過該系列作品的人都應該知道,以《麥兜》為主角的作品不論題旨、風格、內容、手法都大同小異,這不是說他不好,而是他能一直拍出續集,可見是有一定的水平以及觀眾群在背後支持,但為何會沒有每一次被提名與得獎呢?就如同去年他打敗了《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但今年卻連提名都沒有,所以問題出在那!!

經過我拜訪上一屆與本屆初審提名人了解狀況後發現,原來在第二階段複審時,連一位有動畫背景的評審都沒有,萬一評審們不愛動畫,那麼交由幾位既不了解動畫片製程,也不關心動畫片發展的人去做決定,那麼很可能他們就大筆一揮,讓台灣、香港或中國的動畫從業人員的辛勞瞬間煙消雲散,最後連入圍露面的機會都沒有,怪不得台灣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有「動畫產業」這件事。

所以,追根究底握有生殺大權的複審跟決審,才更應該是該領域的專業人士才對,這是我一點小小的見解跟建議。得獎與否對電影的票房也許有影響,但放到電影史的脈絡裡去,還要看作品能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一部作品是致敬、模仿或是抄襲,或者是不世出的前衛傑作,將來自會有公允的結論與定位,而評審的評選過程與功力自然也會留下紀錄與被審視的必要。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