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開到荼蘼花事了
傳記電影《模仿遊戲》述說的是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1912-1954)的故事。二戰期間,以艾倫(Benedict Cumberbatch飾)為首的一群解碼專家,在英國的布萊切利園裡和德國納粹獨創、號稱全世界最精密的「恩尼格瑪」(Enigma)搏鬥。他們的戰爭 不見硝煙,也不會流血,然而每分每秒的流逝卻等同於無辜生命的消逝。他們只能仰賴腦力當武器,必須在每一天的18個小時裡,從仿若天文數字的排列組合中找 出唯一的解答,成功與失敗就像0與1那般分明。可惜的是,他們始終是薛西弗斯,日復一日進行著永無盡頭卻又徒勞無功的任務。直到艾倫研發出可自動運算的電 算機,才順利破譯密碼,引領盟軍走向勝利。
艾倫的成就不僅大幅縮短戰爭的時間,避免更多的百姓遭受戰火襲擾,更讓他被尊為電腦 科學之父。當然,這些都是後話。艾倫及其同伴在當時並未享受到成功的甜美果實,因為他們就像電影《聽風者》(The Silent War,2012)裡的特工,只能活在規模龐大的戰爭遊戲的陰影底下,當個不知名的存在,更別說是以英雄之名受人景仰了。當民眾歡慶戰事告終時,艾倫等人 必須關在和外界僅一牆之隔的房間裡,被迫銷毀曾經的功績,抹去自己的存在,成為遭排拒於歷史之外、身分不為社會所認同的無名英雄。
學者紀大偉曾以「身分認同」(identity)為基礎,分辨同志與酷兒:「同志主 張身分認同,但是酷兒卻加以質疑。」換言之,酷兒拒絕被收編於固定的身分認同中,是難以統一定義的存在。出於戰爭的特殊背景,艾倫固然是在非自願的情況下 被置放於身分不被認同的處境中,但他的過人天賦,以至於性向,早就讓他具備無法抹滅的酷異性。片中的艾倫,自幼即被視為「怪胎」,不僅沒有朋友,還頻頻遭 人欺侮霸凌,只有克里斯多夫願意幫助他、親近他。一次機緣下,克里斯多夫開啟艾倫對密碼的好奇心,兩人遂以密碼作暗語,互傳紙條。在他人眼中言不及義的愚 蠢文字,對他們而言,卻是富含意義的心靈密語。密碼突顯出他們之於眾人的異質性,讓兩人自成一方小世界,也使得他們距離「主流社會」愈來愈遠,成為漂泊離 散的孤獨個體。
片名的「模仿遊戲」指的是為人津津樂道的「圖靈測試」(Turing test),為一判斷機器能否像人腦一樣進行思考的實驗,這也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奠定基礎。不過「模仿遊戲」在片中有另一層指涉,即艾倫對主流社會的模仿。 艾倫的天資聰穎和幼時經歷造就他的孤傲個性,即使長大成人仍舊和社會格格不入,經常是一開口就得罪一票人,使得共事的解碼專家們都對他頗有微詞,除了瓊 (Keira Knightley飾)。在瓊的勸誘下,艾倫開始嘗試「模仿」他人的舉動,以融入群體。事實上,這確實也收到一定的效果,同事們不但願意親近他,更全力為 他的實驗背書。艾倫的模仿看似隱藏原本的異質性,讓自己收編於主流社會的群體認同中,但是倘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也證明所謂的「主流社會」並非天生如此 那麼理所當然,完全可經由學習或模仿而達成。艾倫無意間的舉動,無疑撼動了那個曾經排擠他、壓迫他的主流社會價值。
試圖撼動主流價值的不只有艾倫,還有瓊。因為是女性,瓊的才智不被認可,遭排拒於智 力掛帥的試場之外;因為是女性,不被允許和一群男性一起工作;因為是女性,人生唯一的道路只有步入婚姻、收編於(異性戀父權)家庭之中。然而瓊如同酷兒般 去質疑,甚至是挑戰社會加諸於她身上的女性身分。她不僅展現出力壓群雄的智力,又混在男人堆裡,和艾倫等人一同進行解碼任務,種種限制讓她逐一破解,證明 她從來就不是一位「正常」的女性。除此之外,曾言明不願窩在家中當家庭主婦的瓊,選擇和艾倫結伴步入婚姻,從表面上來看,主流規範終究還是收服了兩人,但 事實上,他們都清楚知道這不過是具目的性的權宜之計:同性戀者艾倫可藉此悠遊於主流(異性戀)社會中,瓊則是從此能在男人堆裡工作。婚姻原本可能成為兩人 的枷鎖,沒想到在異質性的組合(同性戀者和「不正常」的女性)之下,竟翻轉成為解套的手段。至此,主流價值明顯再次動搖。
艾倫和瓊兩位酷兒在主流之中摸索出自處之道,證明主流空間和異質空間並非壁壘分明的 兩端,而是疆界不明、相互牽連的存在。只是,酷兒還是只能留在主流空間的邊緣。艾倫和克里斯多夫的情誼自然是不見容於當時的社會,導演摩頓‧帝敦 (Morten Tyldum)對同志情慾的隱晦處理彷彿呼應了這種壓抑的氛圍,而艾倫亦未曾言明他對克里斯多夫的情慾,但是祕而不宣並不表示這段同志情誼不存在。艾倫將 那台電算機命名為「克里斯多夫」即讓同志情如暗流般潛伏於影片各處。
於是,不管是艾倫身旁的同事,抑或銀幕之外的觀眾,都以為他十分執著於解密,不願任 何人來破壞、汙辱他引以為傲的成就;事實上,他沉溺的根本是對克里斯多夫的愛。雖然這份愛只能留存於戒備森嚴的暗房(櫃子)中,但在主流的異性戀社會裡, 艾倫還是藉此找到些許喘息的空間,成功偷渡他對克里斯多夫的同性情誼。為了這份愛,他寧願被施以化學去勢的刑責,因為唯有如此,他才不會被迫與「克里斯多 夫」分離。艾倫最後站在「克里斯多夫」前對瓊說的那席話,實在令人動容,也讓人體會到什麼是一生一世的愛。或許寂寞永生,但我相信溫柔尚在。
編劇格雷厄姆‧摩爾(Graham Moore)在進行劇本創作時,對史實做了諸多異動,我相信這些改編對電影而言皆有其必要性。誠如他在獲頒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後的感性自白所言,電影意 欲呈現的正是那些「奇怪而另類、不能適應任何環境」的酷兒。「被世人遺棄的人,才能成就讓人想像不到的大事。」克里斯多夫曾如是說。若從艾倫的人生經歷來 看,這樣的成就背後勢必要付出殘酷的代價,但不可否認的是,遭遺棄的酷兒卻是牽動主流社會最重要的關鍵。如同女神卡卡(Lady Gaga)的歌曲〈天生完美〉(Born This Way)所傳遞的訊息,《模仿遊戲》不單單只是一部傳記電影而已,更緊抓現代的酷兒文化,進行有趣的異質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