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NEWS

【台灣健檢書】2016-10-07新書發表會:張國城 老師主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WZ5eme6o

時間│2016年10月7日晚上7點-8點半。
地點│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19號3樓 金石堂城中店金石生活學堂。
主講│張國城教授。
主辦│玉山社出版公司。

台灣自1987年解除戒嚴以來,已過了近30個年頭。

這些年來,台灣解除黨禁、報禁,歷經國會改革、總統暨副總統直選及三次政黨輪替,似乎已經成為一個高度自由化、民主化的社會。

然而,台灣人成為進步公民了嗎?

長期關懷台灣政府、社會的張國城教授認為,「不習於思考、雙重標準、缺乏監督及毫不懷疑政府」等問題,卻依然潛伏於自由、民主的外衣下,成為台灣社會的隱性病徵。

《台灣健檢書》正是以此為出發,希望透過本書讓台灣人進行反思,了解社會現正面臨的問題與現象。

台灣健檢書(序)
本書是筆者自二○一二年起至二○一六年,在「深音網路廣播」和一些公開場合講演內容的摘錄。這一系列的講演,主要是筆者生活在台灣數十年,先後旅居美國和澳大利亞,之後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和曾經參與政治的工作者,對於我們社會諸多問題的一些反思。對於這些問題,筆者以為若要解決,必須深切理解其產生的脈絡,並且進行深入而全面的反思。因此,這四年多來的講演,主要是針對幾個方面:

第一是統治台灣這個政權的性質和其型塑的社會型態。雖然我們已經民主化,實現了政黨政治、政治領袖和民意代表定期改選,也有了對各項自由的保障,但是不是仍存在著某些特質,對我們的生活持續產生著深遠而劇烈的影響,但卻不太為我們所了解?

第二是台灣自己的歷史和國族意識,有沒有需要我們更加去注意的面向?有沒有我們長期忽略的地方?

第三是現代國家是如何建立的?它應該是以怎樣的方式存在?它和人民的關係是什麼?有沒有哪些影響台灣未來前途的重大議題,還沒有被社會所廣泛、正確地理解?

在台灣的社會裡,我們都或多或少看到過這些情況:
─許多現代社會公民應具備的知識,長期欠缺,也沒有獲取的管道;
─許多顯而易見的不公不義未被揭發,相關的人甚至還無感;
─許多人不習於思考;或以錯誤的方式思考;或不能依據思考的方式行動;
─政府和教育不鼓勵每個人獨立判斷、自主決定;
─雙重價值、雙重標準隨處可見;
─很多人相信假話,或不能接受假話被否定;
─雖然有惻隱之心,但沒有幫助真正弱勢者的同理心和作為;
─雖然有民主選舉,但對於自己的代表欠缺監督,甚至造神、盲從;
─對於政府的所作所為毫不懷疑。

若將台灣比喻為一個「人」,這些都是這個「人」在健康檢查中的紅字。在健康檢查中,我們都希望紅字的部分越少越好,但應該沒有一個正常理性的人會希望紅字的部分被刻意隱藏,讓自己喪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也沒有人會說檢查出紅字的醫生是「失敗主義」─看衰病人的健康,或是希望或詛咒病人早死。但在台灣的公共事務討論中,充斥著這種習慣,對於這些習慣開始進行反思,進而採取行動,就是本書所希望達到的目的。

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在名著《選擇的自由》(Free to Choose)的序中提到:「……要收到教育和說服的效果,書籍仍然是比較好的工具。書的作者能夠深入探討某些議題……讀者可以停下來思考,翻閱溫習前面的內容。」本書在出版前,網路上已有多場講演內容的逐字稿刊行,超過五萬人次的點閱率,絕大多數朋友都抱持非常肯定的態度,對於他們,筆者深切感謝。

為了重現講演的原汁原味,本書大致保留了逐字稿形式,但已經做了相當程度的修訂;涉及人、事、物和具體的史實部分,都以學術標準進行考察與核實。希望讀者能夠讓本書所討論的議題自在地在心中翻動、咀嚼,進而「長知識、認事實、說真話、勤思考、改價值、習判斷、助弱勢、督代表、疑政府」,讓台灣在朝著偉大國家前進的路上少走錯路、彎路,則是筆者的衷心期望。

張國城
二○一六年四月於台北

書摘
「利出一孔」的統治思維 文 / 張國城

利出一孔,原來出於中國春秋時期,管仲在《管子﹒國蓄第七十三》中提到:「利出於一孔者,其國無敵;出二孔者,其兵不詘;出三孔者,不可以舉兵;出四孔者,其國必亡。」《商君書.弱民》也提到:「利出一孔,則國多物。」

什麼叫「利出一孔」?這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基本的治理原則,絕對不是均富,不是讓大家都吃飽,因為這樣是沒辦法治理的。簡單講,中國社會幾千年來,都是執政者把利益分配給百分之二十的人,這叫「利出一孔」。

那剩下百分之八十的人怎麼辦?他們就會想辦法遵循執政者的遊戲規則,學習那百分之二十的人是遵循了怎樣的遊戲規則,是怎樣討好執政者,是做了哪些努力,才可以得到利益。於是,大家會靠近統治者,順從統治者,學習統治者的遊戲規則,讓自己變成那百分之二十。

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就是靠著這個基本統治原則來維持,認為如果公平分配,看似合理,但沒有人會感謝了。

不知道自己被殖民 文 / 張國城

我們生活在台灣,台灣在東亞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區域,因為在台灣的歷史裡面,外來政權此起彼落,經過了許許多多外來者的管理;在這裡,我對「外來政權」是一個中性的定位,僅指不是本地產生的政權,不意謂它是很糟糕的政權。

但是每一個外來政權在面對台灣人反抗的時候,它們採取了怎樣的態度?

台灣人在歷經了這麼多的外來政權統治,能不能總結出一個重要的歷史經驗,歸納出一個外來政權對被統治地,以及本地人對外來政權統治的態度?

世界上當過殖民地的地方很多,可是,一直被殖民,常常被殖民,被殖民之後還不知道自己被殖民,甚至有人還覺得被殖民很光榮,這樣的地方卻絕無僅有。

我覺得,全世界的政治學者、經濟學者、社會學者,要研究外來政權,研究殖民,特別是多次的殖民、多重的殖民、始終無法覺醒的殖民,這三重殖民的地方,來台灣(研究)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

「噍吧哖事件」反映了日本這個外來政權在台灣所做的事。
(註:西來庵事件,又稱「余清芳事件」、「玉井事件」、「噍吧哖事件」,是發生於臺灣日治時期大正四年(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領導人為余清芳、羅俊、江定等人。西來庵事件是臺灣日治時期諸多起事之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臺灣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抗日的重要事件。)

雖說台灣外來政權此去彼來,但是台灣人對於這個現實,長期以來了解得不多,不太認為我們是被外來政權統治,所以噍吧哖事件對台灣人來說,是一段相當重要的歷史。

在台灣一直有個爭議,就是台灣人是不是「皇民」的爭論。

譬如李登輝總統說「台灣人以前就是皇民」,有人提出反駁,「台灣人當然不是皇民,除了你李某是皇民」。

我說:「不是!台灣人是皇民,但是這個皇民是什麼皇呢?秦始皇、唐明皇、乾隆皇—-台灣人是這樣的皇民!」

因為,現在一講到康熙、雍正、乾隆,唐、宋、元、明、清朝,再上面到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大家耳熟能詳;新聞裡面講到上海、北京、蘇州,會不會加中國兩個字?並不會!

大家可以仔細去看新聞,三立、民視、《自由時報》都一樣,說到上海怎麼樣、北京怎麼樣,就跟我們現在講宜蘭怎麼樣、花蓮怎麼樣是完全一樣的。

所以說,台灣人是皇民並沒有錯,因為台灣人對中國歷朝歷代皇帝的事蹟多半都很清楚,但即使是在台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除非是專研台灣史,有誰說得出統治過台灣的任何三個日本總督的名字?

至於他們做過什麼事,不管好事或壞事,就更不用講了。

同樣地,大家說得出倒數三個日本天皇來嗎?所以說這個「皇民」,似乎應該是指「中國皇帝」的「皇民」比較恰當,大家真的不要搞錯了!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