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產業專家、金融投資網(China Money Network)創辦人向冀(Nina Xiang)投書日本經濟新聞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進行全球第2大經濟體的改造工程,然而歷史顯示,中國國家主導的計畫幾乎都失敗告終,習近平務必謹慎,否則耗費40年才建立起來的科技強權恐有覆滅之虞。
標題為「習近平恐推倒中國科技紙牌屋」的文章說,數據安全、隱私保護、遏止壟斷與共同富裕都是值得追求的價值,但規訓市場與扭曲市場間的界線是流動、細薄的,迄今北京馴化科技產業的行動不僅自相矛盾,而且顯然對歷史無知,也缺少透明與可預測性。
該文指出,對於中國科技成就最大的誤解是認為,這是政府支持與產業政策的成果,當專家討論中國令人「印象深刻的」科技實力時,國家資本主義與舉國模式(whole-nation)的詞語常出現。然而歷史顯示,政府支持不總是有好結果,中國半導體產業就是一例,在政府重度干預數十年後,仍未能達成官方目標。
政府的補貼沒有產生國家冠軍隊,反而時常扶植商業上不可行的殭屍企業,並導致激烈的價格戰,最終拖慢產業的發展。研究也發現,儘管中國的產業政策提升產量,但沒有證據顯示,一旦拿走國家支持,產量將持續提升。
中國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包括阿里巴巴、騰訊、字節跳動與美團,全都由個別企業家成立,並透過創投融資,事實上,政府沒有積極支持才造就這些公司穩健成長,也就是這些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勝出的企業構成中國科技產業的核心實力,它們代表中國經濟最先進的部分,其實力與全球同業旗鼓相當,甚至略勝一籌。
文章指出,中國科技進步也是全球供應鏈遷移的副產品。全球企業將低階、低價值的供應鏈移至中國,建立了世界工廠,以及中國消費性科技企業小米、Vivo、美的、聯想與無人機大廠大疆創新。
然而,北京決策者似乎漠視過往的教訓;收購中國科技企業的股份、任命自己的董事人選,以及倡導民營企業如何有助於達成共同富裕的政治目標,種種行動最終恐傷害驅動中國科技進步的機制。
1990年代國家主導半導體計畫失敗的痛苦記憶,顯示政府干預企業運作的危險。當這樣的計畫發展時,通常不可能知道在哪個節點干預,何時又該停止,而當全球供應鏈以及伴隨的know-how不再移往中國時,在地科技產業將面臨更高的升級障礙。
文章說,任意的監管行動,包括螞蟻集團IPO的取消、滴滴的數據安全審查等恐進一步撕裂與全球數位經濟的連結,並讓中國科技企業承受重要融資管道遭切斷或限制的威脅,進而傷害它們達成經濟規模的能力,而所有這些都與中國2025成為「創新國家的前列」目標牴觸。
當前中國一道道的監管打壓正傷害中國科技公司的全球競爭力,現在美國科技龍頭的市值已數倍於中國科技巨擘,而僅在兩年前,該落差似乎快速接近。
文章指出,在最基本的層面上,習近平對科技的功利主義觀點與數千年來的中國統治者如出一轍:科技是統治工具,用於確保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以及權力鞏固。德國社會學家韋伯說,「對科學真理價值的信念不是源於自然,而是特定文化產物」,缺乏如此的文化或許是不能將中國科技長期持續的進步視為理所當然的原因,加上政府粗暴任意的干預,實在太容易削弱一個基礎已不穩固的強權。
原文出處 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