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可以感動人心,可惜這部電影表現並不是
電影總是讓我們知道很多事情,透過娛樂手法我們重新關注社會議題,讓多年乏人問津卻改變人生的小故事來感動我們,這也顯現出說好一篇故事有多重要,好的故事讓人共鳴,而說不好的故事只讓人留下無限的問號。
改編台灣少年監獄真人真事,以監獄少年們受到音樂改變人生為啟發的《樂獄》故事以少年監獄新二院方新官上任想用古典音樂教化獄中的頑劣少年,並且請來古典音樂老師來教導他們彈奏樂器,但已少年犯雷宇威為首的少年犯們卻完全沒有想教化,但隨著比賽接近,這群少年是否真的能彈奏出搬得上檯面的樂曲,改變世人對他們所貼的「壞孩子」標籤呢?
用學音樂的小孩不會變壞、音樂可以改變人心。新聞稿就貼上台灣真人真事改編的《樂獄》,以原本被眾人放棄的少年犯接觸到古典樂一步步認識自己,並證明自己價值的故事為啟發,鼓勵犯錯的少年對於渺茫的人生給著自己重起的機會。算是一部初始相當美意且題材也不錯的故事,並且因為監獄和古典樂兩著反差的碰撞,應該會有不錯火花,加上近年來電影對於「角頭黑道」與「浪子回頭」的題材有著不錯反應,原該如此,但《樂獄》卻徹底讓人失望。
如要比喻,電影《樂獄》像是拿到一手好牌不只是亂打連牌正反面都拿反,已經洩底給牌友,牌友還要因為打牌人的身分有所顧慮,只好尷尬的放槍給他。從開始有如預告片的開頭,到整體故事的架構都非常讓人搖頭,甚至觀眾們已經不在乎他那老梗的故事,而是期望電影不要越演越蝦,讓許多如受刑人演出的重頭戲變成了一場鬧劇和突兀的演奏會,甚至幾位演員生澀的演技和不知所云的台詞讓人覺得《樂獄》宛如YY小說的架空世界。
《樂獄》參加音樂演出比賽的故事,最初的藍本是根據桃園少輔院管樂團在全國學生音樂比賽拿下優勝的故事,原本一部勵志的故事,有許多面向可以切入,例如矯正人員的關懷和受刑人的家庭與各種對於社會標籤與不公不義踏上歧路的人生故事,和彼此間價值觀的碰撞等,都是非常可以讓人對於這群被原先社會放逐的少年犯,讓觀眾得到共鳴與正視。但電影拿了輔導金700萬元卻完完全全荒腔走板,過多不實與和脫節的故事讓人髮指。
中華民國犯罪矯正協會對於這部電影中描述關於管理人員的態度,停留在30、40年電影塑造出來的刻板形象,有非常錯誤的表達演出感到惋惜,甚至不只有這點,對於受刑人凡只用「打」解決問題的火爆浪子錯誤形象繼續放大,與「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的表達意涵錯誤,和三不五時就塞進讓人尷尬的大道理,最可怕的是電影中最要表達出的因學習音樂而漸漸找到自我的理量,在影片中完完全全感受不到,甚至莫名其妙的一群少年犯就「自動」變好了。
雖然是「改編」,但如果強調「真人真事」就應該以原本最初的時事為出發點,即變有戲劇化的劇情也應該要讓觀眾信服而感動,不管是正劇或喜劇,《樂獄》的故事內容讓人迷網自己的智商,甚至拍出連小孩都不會相信的童話。甚至讓犯罪矯正協會發出聲明表達:「這種電影與獄政現況脫節,根本不值得一看。」可以說讓人相當氣憤與惋惜,而最不捨的反而是改編成電影,那些原案裡桃園少輔院管樂團演出人員。有個好故事題材並不是全盤皆贏,請尊重別人的人生故事,也別看輕觀眾們的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