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卷米粉湯是常見小吃,但大都使用肉骨湯,有的還加了紅蔥酥,所以吃不出單純海味。
完全以小卷煮的湯,呈現漂亮的粉紅色,才是正港的小卷米粉湯。當然這樣成本高,攤店很難賣。
所以我是在家裡做,把收藏、冷凍的小卷、中卷、透抽頭部拿出來,煮了當湯底,這樣就煮出一碗腰瘦好吃的小卷米粉湯。
「小卷」是俗稱,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的用字是「小管」(sió-kńg),因為台語「卷」、「管」的音都是kńg,所以「小管」被寫成「小卷」。從形狀來看,也是像「管」而非「卷」。
不過,「小管」的正名是「鎖管」。日本時代《臺日大辭典》(1931年)收錄「鎖管」一詞,發音só-kńg,並說有其他腔口念sió-kńg,或許這是被念成「小管」的原因。
台灣清代方志也稱「鎖管」,真的與鎖有關嗎?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1740年):「鎖管,身圓直如鎖管,首有小骨插入管中如鎖,鬚味甘脆。」
說明以形狀像鎖管命名,並形容鎖管的頭部有小骨插入身體,好像插入鎖一般,又說鎖管的鬚吃起來脆而甘甜,愈嚼愈香。
我們可以上網查看各種古鎖,最簡單、常見的是「一」字型鑰匙孔的簧片鎖,以一根細扁長條狀的鑰匙插入開鎖。古鎖有各種形狀,有的是管狀,看起來像海裡的鎖管。
再來比對台灣方志所說:「首有小骨插入管中」,「小骨」就是指鎖管體內軟薄、透明、長條狀的「幾丁質」(chitin,俗稱甲殼素)內殼,有如插入鎖中開鎖。
以此來看,海裡的鎖管確實以形狀似鎖管而得名。
原文出處 曹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