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影評

代貼:《一個都不能少》觀後感--作者:博悟行逸

一個作品的吸引,有的時候只是因為那驚鴻一瞥而令人感動,正如同那張很有名的照片--說不出出處--湛藍的瞳孔鑲在帶著滄桑的中東少女臉上,無聲的問著:「為什麼是這樣的人生?」

這是一部很可愛的小品,故事說的是一個窮鄉僻壤的小學老師,隻身到都市找尋中輟的學生。

他們臉上都有著類似的氣質,澄澈的瞳孔與滄桑的臉。

或許我們都習慣電影常有的,那種超脫常人該有的遭遇,讓主角去千辛萬苦,好滿足我們在日常幾乎是不可能會遇到所謂的「虛擬體驗」而大呼過癮,甚至品論著那邊可以更麻辣一些,而導演「刻意」捕捉「生活的真實」角度,這會兒反而讓人的眼光溜到別的地方去。

劇中,逃鄉的小孩張慧科到了城市,沒有錢,沒有事,除了閒逛想著「只要到城市就有希望」的希望,用茫然的眼看著這個充滿希望的地方--這真的是充滿希望的地方嗎?

熙來攘往的人穿的衣服除了乾淨整齊之外跟自己其實差沒多少,街角賣油煎餅的大叔也只套著內衣就做開了生意,公交車(公車)、出租車(計程車)和腳踏車在上下班時間佔滿了馬路……每個人都很忙,腳步都很快……………

這是追求希望的腳步所該有的節奏嗎?

鄉裡代課的小魏老師也是個大孩子,因為請假的老師交代「一個都不能少」,這下子跑掉了一個張慧科怎麼辦?到城裡得要車費的,小魏還想著發動學生一起挑磚賺錢,小朋友們倒是機靈,累死了賺到了車錢,那時候張慧科流浪到哪去還找得到嗎?大夥兒慫恿老師坐白車(不買票偷渡上車),趁人沒跑遠把他給追回來。

這讓我想到了一則聖經故事,是有關牧羊人放下整群的羊去找一隻迷途的羊,或許這個故事的基本架構有受到這個故事的影響而發展出來。

至於後來小魏老師所遇到的人事,以及張慧科在麵館前晃蕩讓老闆娘為了不影響生意收容他下來洗碗換食……這個租片子來看也就知道,甚至於,對一些戲精來說,不用猜也知道故事會如何發展,這部戲,能讓人討論的除了是演員不做作的演出以及自身從生活磨出來的氣質讓人感動之外,卻有一個「很需要」討論的問題。

在現實生活中的確實是有很多看似冷漠,但卻不會吝惜伸出援手的人,但也不能否認或掩飾更讓人感受辛酸的存在,或許導演要挖掘出人性光明美好的一面,但在小魏老師出發之後,電影劇本便開始弱了力道,就作品而言,與單車失竊記或者是別的作品相較是一種不夠厚道的行為,但筆者總認為,以現實常常發生的狀況來說,實在是會比電影情節更有張力(畢竟這電影號稱是真人真事的重現),電影著重在小魏老師找尋過程的堅持,卻少在流浪的張慧科身上著墨,一個中輟的小學生或許在窮鄉僻壤的環境裡沒有被「污染」,但城市之所以為城市,除了它是希望之地,也同時是很多不為人知的污穢不堪匯聚的地方,電影把「城市」這個元素弄得太過於乾淨,反而凸顯不出小魏老師和張慧科可以彰顯出問題背後可以思考的「真正的真實」。

而這個問題,便是喜歡寫東西的筆者所思考的--電影,這個虛與實同時存在的平台,我們表達的內容要如何拿捏比重?實筆虛寫以及虛筆實寫之中,我們要抓住的是什麼?凸顯的又是什麼?

人生如戲,是回顧後的感嘆。

那麼,戲如人生呢?

發佈留言